作者:郑 宏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周怡彤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富学林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叶 宁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蜈蚣这种多足类生物可能并不常见,但它们却潜伏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随时可能对我们造成威胁。每年夏季是蜈蚣活动的高峰期,也是被蜈蚣咬伤事件频发的季节。本文将带您了解蜈蚣和蜈蚣咬伤的相关知识,包括蜈蚣的基本特性、咬伤后的症状、紧急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让您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够从容应对。
一、蜈蚣的基本特性
蜈蚣,俗称“百足虫”,属于多足纲动物,体型细长,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每节上有一对足。它们生性怕光,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如墙角、砖缝、阴沟、腐木、树皮和杂草丛中。我国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等多种,其中一些种类具有毒性。
蜈蚣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前足的毒腺。当蜈蚣用其尖锐的毒爪刺入皮肤时,毒腺会分泌出大量毒液,注入被咬者体内,引发中毒反应。这种毒液中含有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等多种有毒成分,能够破坏人体组织,引起局部和全身的中毒症状。
二、蜈蚣咬伤的症状
被蜈蚣咬伤后,症状会因蜈蚣的种类、大小以及个体反应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两大类。
1.局部症状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咬伤处瘀点:咬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瘀点,这是蜈蚣毒爪刺入皮肤时留下的痕迹。
红肿疼痛:咬伤处周围皮肤迅速出现红肿,伴有剧烈的疼痛感。随着毒素的扩散,红肿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水疱与坏死:如果被某些毒性较强的蜈蚣咬伤,局部可能出现水疱,甚至皮肤坏死。
淋巴管炎:咬伤部位的淋巴结和淋巴管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局部肿胀加剧。
2.全身症状
发热与恶心:毒素进入血液后,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头晕与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心悸与抽搐:心脏和神经系统受到毒素影响,可能出现心悸、抽搐等严重症状。
过敏性休克: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对蜈蚣毒液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三、紧急处理方法
被蜈蚣咬伤后,迅速而有效的紧急处理对于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处理步骤:
冲洗伤口:立即用碱性肥皂水或5%~10%的碳酸氢钠水(小苏打水)冲洗伤口,以中和蜈蚣释放出的酸性毒液。冲洗时间应持续5分钟以上。
吸出毒液: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拔火罐或吸奶器等工具尽量吸出伤口内的毒液。但切记不要强行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或加重组织损伤。
冰敷伤口:用冰块或冷毛巾对伤口进行冰敷,以减少毒液吸收和减轻局部肿胀。但注意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冻伤皮肤。
局部用药:可以涂抹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草药或药膏。但请注意,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就医治疗:如果咬伤后出现严重症状或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
四、预防措施
预防蜈蚣咬伤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和提高警惕性。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定期清理家中阴暗潮湿的角落,如墙角、床底、衣柜等,减少蜈蚣的生存空间。
使用防虫药剂:在潮湿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等喷洒适量的防虫药剂,以驱赶或杀灭蜈蚣等害虫。
加强个人防护:在野外或潮湿环境中工作时,应穿着长袖衣衫和长裤,戴上手套、帽子等,以减少被蜈蚣咬伤的风险。
提高警惕性: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条件下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脚下和周围环境,避免踩到或触碰到隐藏的蜈蚣。同时,让孩子和宠物远离可能藏有蜈蚣的地方,增强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