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满碎石和砂砾的戈壁荒漠上,一辆老式军用吉普车正在不要命地疾驰。引擎的轰鸣声里,时不时响起的异常声音在时刻提醒着车上的乘客,这辆车正处在故障的边缘,随时有着抛锚的风险。
比起在戈壁滩抛锚更可怕的是,车背后几十公里的地方,一颗核弹已经安放就位,起爆前的各项工作已经就绪,只等“零时”一到,它就将化作一团巨大的蘑菇云,摧毁杀伤范围内的一切。
好在,当汽车最终抛锚的时候,一车人已经开出了危险范围。虽然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但这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其实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程天民14次参与我国核试验经历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程天民院士
家国沦陷,艰难的求学之路
1927年12月27日,程天民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市的周铁镇。尽管这里钟灵毓秀,风景独好,但程天民快乐的童年生活仅仅持续了10年。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铁蹄很快踏碎了宜兴人民平静的生活。
抗战八年,周铁镇也沦陷了八年。三年高中三次更换校址,程天民几乎整个中学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苦难的学生时代让他深刻体验到被压迫的恐惧和家园被侵略的屈辱,并立下“誓死不能再当亡国奴”的誓言。
1944年,在苏州中学高中三年级时****与4位同学的留影(右一为程天民)
1945年8月初,高中毕业的程天民和两个同伴徒步穿越封锁线,准备去安徽屯溪报考大学,但在路上先后遭遇了盘剥和抢劫,身无分文的三人只能靠卖掉程天民冒险藏起来的12支钢笔作为生活费继续前行。
到屯溪以后,在大哥程冠民和好友孙初的帮助下,程天民先后报考了三所大学并且都成功考上。最终,他在已被江苏学院经济系录取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退学,放弃经济学改为学医,转为去国立中正医学院(现陆军军医大学的前身之一)报到,从此走上了学医报国的道路。
爱国学生,投身军旅生涯
在大学的第二年,“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程天民也利用学生自治会积极编印进步刊物、海报,还亲手写标语、画漫画等,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中。
之后的几年里,程天民和同学们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并在1949年5月被学生自治会推选为“非常时期理代联合会(理事会和代表会的联合会)”的主席,和同学们一起保护学校财产,迎接了南昌的胜利解放。
1949年,程天民在中正医学院****念大四时的单人照
1949年8月1日,解放后的中正医学院更名为南昌医学院,并在9月与华中军区医科学校合并为华中医学院。合并后的华中医学院是隶属于军队的医学院校,因此程天民和原南昌医学院的同学们也由此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1950年,程天民完成本科学习后,本应继续完成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后毕业,但因为当时学院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程天民被分配到学校病理学教研室担任实习助教留校任教,在病理学专业上开始了教师生涯。
程天民在病理学师资班的****学习笔记(1951年—1952年)
一年以后,国家卫生部委托广州中山医学院梁伯强教授主办“全国第一期病理学高级师资班”,学校选派程天民参加培训。师资班的首批学员只有12人,程天民是其中唯一的军人。
在一年的培训中,程天民在梁伯强、杨简等著名病理学家的悉心指导下受到了系统完整和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病理学知识基础,为他之后的科研工作、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深入戈壁,寻求第一手研究资料
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新中国原子弹的横空出世让世界为之震动,也给已经对放射医学有了一定研究的程天民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他想:如果真正发生了核战争,敌人的核武器就会扔到人员密集的地区,受伤的就会是人民群众和部队战士。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带来的破坏如此严重,不研究防护和救治怎么能行?这也使得他将主要研究方向从病理学转向核武器爆炸损伤防护的防原医学研究。
之后,程天民上书原总后勤部,请求批准所在的第七军医大学也参加核试验。第二年,他以学校参试分队副队长身份出现在戈壁滩核试验现场,正式开始了核武器爆炸动物损伤效应研究。
短则半个月,长则半年,从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程天民先后14次率领科研团队奔赴戈壁滩参加核试验,其间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可以说难以计数。本文开头提到的危险情况就可见一斑。在环境艰苦的戈壁滩核试验场,他和同事们争分夺秒完成效应动物的布放工作,在爆炸结束后,还要第一时间进入爆区对实验动物进行回收救治,对死亡的动物进行解剖。
不仅如此,他还将核试验动物制成标本,办起了一个“核爆炸损伤病理标本陈列室”,用标本和文字说明将核爆炸对动物体的伤害展现给观众,让基地里参与试验的人员真正意义上了解了核武器的破坏作用,对核武器的杀伤效应有了全新的认识。
1980年10月,程天民参加我国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后留影,时年53岁
尽管长期在核试验的一线工作,但对于核爆炸带来的辐射危险,在程天民看来远比不上试验资料的价值:“与获取第一手核试验病理解剖资料相比,吃点射线也是甘于领受的”。
坚守方向,开创引领复合伤研究
1979年,程天民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主任。防原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核爆炸的杀伤因素直接相关。核武器在爆炸瞬间可产生巨大能量,形成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杀伤破坏因素。根据对多次核试验资料的分析,程天民认为放射病虽然是核爆炸时的特殊伤情,但更多的是人员同时或先后会遭受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致伤因素作用而发生的复合伤比例非常高,如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放烧复合伤),放射损伤复合冲击伤(放冲复合伤),及放创复合伤、烧冲复合伤、放烧冲复合伤等,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但在当时,复合伤研究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不仅需要多学科作为基础,研究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那时候有些学者认为“单一伤都没有搞清楚,复合伤太难了,搞不了”。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核武器损伤主要是放射造成的,只要解决了放射病的问题,其他伤情都会得到解决。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程天民坚持认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和军队,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中不进行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重要缺口,一旦发生战争或严重事故,将付出巨大代价”。因此,他带领团队主攻复合伤研究,并提出了复合伤“复合效应”的创新理论,为复合伤的临床救治开辟了全新而广阔的空间。
多年的研究让程天民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损伤效应与救治的实践经验。他参与了“放烧复合伤和放冲复合伤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两项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由他主编的《核试验技术资料汇编》《创伤战伤病理学》《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等六部专著,均为中国防原医学领域的第一参考书;他发现并命名了“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作为中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和复合伤研究的引领者,程天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
1993年,程天民主持的“放烧和烧冲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研究防原医学到集中研究复合伤,从研究核武器损伤到某高新技术武器伤害与防护,他为国家核防护医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我国防原医学的拓路人。
2021年6月25日,军医大学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程天民从大学领导手中接过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后激动不已!这位已94岁高龄、有68年党龄的老科学家,当场赋诗一首《百年感怀》:
六十八年老党员,受党培育刻心间;
全党共庆百年路,初心不改国为先;
老来喜迎新时代,荣获金章受嘉勉;
离休仍应有所为,新征路上献余年;
待到日落西山时,更望群星耀满天。
参考资料:
[1]邓晓蕾 冉新泽.求索军事医学之路:程天民传[M].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4.05.
[2]赵凡.我国防原医学的开拓者——记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院士[J].名家访谈,2010(11).
[3]冯竞等.硕果背后——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N].科技日报,2006.08.04.
[4] 冉新泽, 袁瑒, 王军平. 我国防原医学老科学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程天民院士[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4): 391-396.
[5] 冉新泽,邓晓蕾.程天民院士学术成长访谈实录[M].科学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