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记我的健康科普之路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做科普竟有十余年了。回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真是令我感慨万千。今天,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些年的收获和感悟。

1 做一个业余的专业科普人

说起来,能够走近科普,完全是一件机缘巧合使然的事情。二十年前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后,原本选择成为一名口腔专业教师,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在口腔医学教育领域耕耘下去。然而天不遂人愿,工作7年后我却因为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另寻出路。虽然新岗位与我的专业没有任何联系,但新单位却意外地给我派发了一个“大礼包”——一个报名参加第二届上海市医务青年健康素养演讲比赛的机会。彼时,我对科普没有任何概念,所有的理解也仅仅是建立在讲课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比赛中,我竟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由此,我渐渐爱上了科普,甚至是沉醉其中。

图片15.png

作者供图

这些年来,虽然我一直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科普,但11年的专业学习、7年的专业教学以及后来的持续钻研,使我有能力做一个专业的科普人。在长期的科普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力求在作品的原创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做到更好。因此,我的多件科普作品已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普奖励,并且发表在人卫健康、国家医管中心等专业平台以及科普中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等权威平台。官方的认证和读者的认可,对我既是肯定,也是激励。

2 做一个积极的自由科普人

与多数科普同仁不同,我一直是以个人为创作主体,因此只能探索适合自己的科普道路。

很显然,科普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作品得到广泛传播。我深知自身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因此就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

方式一就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普比赛。继第二届上海市医务青年健康素养演讲比赛之后,我又先后参加了全国“12320杯”健康科普征文比赛、第二届求真·辨伪·约健康主题活动等20多项比赛。这些比赛既锻炼了我的科普创作能力,又使我的科普作品得到了更多的推介机会。比如,通过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求真·辨伪·约健康主题活动,我后续在《生活与健康》杂志以及人卫健康等多个平台发表了多件作品。当然,在此过程中我的多件参赛作品也有幸成为获奖作品。

方式二就是主动向专业平台或权威平台投稿。首先,在第二届上海市医务青年健康素养演讲比赛之后,我获得了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健康讲师团的入场券。作为讲师团成员,我有机会多次在上海市卫健委主办的“青春医家”微信公众号上投稿,同时成为喜马拉雅FM平台上“健康捉‘谣’记”栏目的首批创作成员;其次,我也会积极关注网络上的各种科普作品征集活动。2022年,我的《别等牙烂了才后悔!怎么保护牙齿?专家的建议是……》等系列作品入选“科普中国创新培育计划”,这些作品通过多个科普中国相关平台发布,获得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早上起来先吃饭,还是先刷牙?这个其实有大学问!》等作品甚至被人民日报新媒体转发,对于一个科普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吧。

图片16.png

作者供图

因为是独立创作,我的创作过程往往十分自由,不会受到太多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创作状态也非常松弛,创作缘由往往是有感而发,作品表达也会有很鲜明的个人特色。正因如此,我才能创作出《牙膏很“怕”水?蘸水使用就没效果了?》这样的原创科普作品。所有已完成的科普作品都是在个人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体系,最终成为《口腔保健常识的科普传播》项目成果。该项目也多次获得学术界认可,让我先后获得2019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三等奖和2023年度上海地区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等荣誉。

图片17.png

作者供图

3 做一个进步的淡泊科普人

虽然初入科普领域的时候我已年近不惑,但我始终没有停下持续进步的脚步。从最初的科普小白,到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健康讲师,再到后来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约健康”平台认证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健康促进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19年度医苑新星优秀志愿者、上海自然博物馆特约科普作者、上海市健康科普培训师资库高级讲师、首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遴选活动“创星之星优秀个人 ( 提名 )”等,每一个称号都代表了一份荣誉,也真实地记录了我的成长和进步。

这些荣誉,对我而言,不仅意味着科普领域对我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继续坚持创作的激励和鞭策。

图片18.png

作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让广大科普工作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2019年经科普同仁推荐,我有幸加入“达医晓护”科普团队并担任“大医小护”微信公众号的栏目之一——“金口玉牙”杂志的主编,现已创作发表原创科普作品40余件。2021年我又以“口齿生香”个人科普号入驻科普中国平台。迄今为止,“口齿生香”科普号已发布原创科普作品(含图文和视频两类)100余件,粉丝数近1700,累计阅读量逾47万人次。无论是“金口玉牙”杂志,还是“口齿生香”科普号,都是我在没有任何劳务报酬的情况下,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开展创作的。经过多年的科普实践,我深知这也是大部分科普同仁的工作常态,大家做科普更多地是因为热爱,而非名利,是实实在在的“用爱发电”。

以上就是我这些来做科普过程中最最真切的体会和感悟,今天分享出来,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科普中国信息员:富饶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
老于学科普
庶吉士级
已阅
2024-09-17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9-17
德阳茶人
贡士级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