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考公了吗?”“你考编了没?”
在中国,“公务员”这一职业,常被称为“铁饭碗”。如今,“考公热”又掀起一波新的高潮,热度居高不下。
当科学家扔掉“铁饭碗”,是不是让你震惊?
北京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大会留影(第2排右4者为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陈春先)(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研究员陈春先等中关村先锋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桎梏——自掏腰包、自由结合、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开创了科技人员创业的新模式。
当时,科研人员要不要创业、怎么创业、成果归谁等问题都是一片灰色地带。
北京市前副市长胡昭广回忆说:“这导致了科研成果在象牙塔中沉睡、科研人员的报国热情难以激发、科技发展难以为经济发展助力。”这一段历史,如今已成为中关村发展的重要一页。
陈春先当年曾数次赴美考察,对那里的“硅谷”深感触动,并决心打造“中国硅谷”。
中科院物理所的陈春先(右1)受硅谷启发,于1980年10月创办了“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是中关村第一家科技人员创办的公司(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80年,他带领10余位科研人员在一个仓库里创办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创了民营科技事业改革的先河,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此后,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一批政策陆续出台,中关村进入了爆炸性高速发展阶段。到1984年,这里的电子一条街已经初具规模。
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
1951年4月,北京市政府在“清华以南,海淀以东,京绥铁路以西,大泥湾以北”范围内划定了一块用地,作为中国科学院“保留相当发展用地”。
1953年10月,中国科学院正式进驻这片区域,从此,这里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关村。
然而,当时的中关村,还只是中科院的中关村,一提起中关村,人们首先会想到中科院。
人们描述它:“在海淀区,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高墙深院内,涌现着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成果,我国的导弹、卫星、原子弹皆在此孕育;而高墙之外,则是中世纪般的田园风光,到处可见牛耕马拉的小农经济。”
这里提的“海淀区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大多聚集在中关村。
科技人员的“下海潮”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共同构成了中关村的新面貌。
北京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
截至 1987 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 1983 年的 11 家科技企业,发展到了 148 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55家由中科院系统创办的开发公司。
这些公司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活跃,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涵盖了国有和民营企业,共同推动着科技创新的发展。
当年,科学家扔掉“铁饭碗”,他们打造了“中国硅谷”——中关村。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
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