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奋斗一生,奉献水利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
收藏

“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

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少,

深感惭愧和不安。

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矢志不移。”

——张光斗

张光斗(左一)在工作现场(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负责设计密云水库

1912年,张光斗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清贫,但他自幼勤奋好学,22岁时以优异成绩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并成功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通过哈佛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的张光斗毅然决定回国。

张光斗与一批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合作,共同设计并建成了狮子滩、下清渊硐、桃花溪、鲸鱼口等一批水电站——这是中国自主修建水电站的开始。

张光斗工作照(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由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负责设计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在设计过程中,他顶住压力,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首次在国内引入了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等革新技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20多万民工全力以赴,共同创造了水库“一年拦洪,二年建成”的奇迹。

参与三峡工程近60年

在张光斗看来,水利工程是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容不得一丝差错。在工程讨论中,他始终遵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并且极为谨慎。在审查设计报告时,张光斗常常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审阅,密密麻麻地写修改意见;在现场检查工程质量时,他更是以严谨和敬业闻名。

张光斗审阅批改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原件影印件(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张光斗在参加三峡工程数十年的工作中,进行调研、论证、规划、设计、质量监管等工作。在这项工程中,正是张光斗提出了三期施工导流底孔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对确保三峡工程施工期间的顺利通航和整个工程按期完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时,张光斗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仍坚持每年亲临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在89岁高龄时,他依然坚持攀登脚手架,下到三峡工程导流底孔施工现场检查质量。

2000年,张光斗在三峡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他说:“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10天后,张光斗眺望这座他倾注心血近半个世纪的宏伟工程,感慨道:“我一生有近60年能参加三峡工程的工作,很是欣慰。我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成这座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张光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水电事业,他把智慧和汗水播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用热爱和信仰铸就了生命的辉煌篇章。

人物经历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2013年6月21日),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科研和工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系统、创造性的贡献。他主持设计了人民胜利渠进水闸、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等重要工程。他参与了黄河和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包括葛洲坝、三门峡、丹江口、小浪底、二滩、三峡等工程,以及龙滩、溪落渡、小湾等水电站,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评论
一凡一帆
举人级
传播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09-17
💑陈慧娇🍀
少傅级
已阅
2024-09-17
商业局马国平
太师级
关注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