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少年追光者|工师于国: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
收藏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5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还原历史、与科学互动,带你亲身参与到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中。

他,被誉为“近代工业之父”。在面对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无法独立完成铁路修建的质疑声中,他毅然决定,并于1905年成功修建了京张铁路,打破了这一论断,令中外震惊,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他,就是被尊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

求学之旅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达朝,号眷诚 ,汉族,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也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詹天佑天资聪颖,自幼对机械产生浓厚兴趣,热衷于研究机器的内部结构。他具有探究精神,曾为了深入了解闹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毅然将其拆解,并凭记忆重新组装。正是这种寻根问底的精神,让他在机械领域的天赋得以在幼年时期展现。

年仅12岁的詹天佑凭借出色的成绩被选入清政府筹办的留洋预备班。在留学期间,他见识到了远超中国当时水平的先进技术,激发了他要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决心,立志为中国制造属于自己的火车和轮船。

1878年,詹天佑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他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

学成归来 为国奉献

1913年该会成立时詹天佑和部分委员的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881年,詹天佑学成归来,然而由于国内铁路工程基本被外国人垄断,他无法在中国从事相关工作,只好先找了一份当英语老师的工作。

1887年,回到祖国的詹天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铁路梦想。经朋友介绍,他到铁路公司做了工程师,开始参与各项铁路工程。在河北省滦州市修建滦河铁路大桥时,他提出了气压沉箱法,成功解决了外国工程师困扰已久的问题,赢得了极高声誉,引起了中外广泛关注。

滦河铁路大桥(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随后,1905年,詹天佑接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职。在短短四年内,他兢兢业业、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这条全长超过200公里的铁路建设任务。

1918年底,詹天佑得知英、法、美、日等国计划共同管理中国全部铁路,并打算在即将举行的巴黎和会上提出这一提案。尽管身患疾病,但詹天佑心系祖国,无法容忍外国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因此,以中国工程学学会会长的身份,他致电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坚决反对多国共同管理中国铁路,为提升中国工程师在中东铁路的工作地位而努力。

除了承担建设工作外,詹天佑还是中华工程师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京张铁路(现称京包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也是我国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建设和运营,不依赖外国资金和人员的铁路。这条铁路代表着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京张铁路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物遗迹和纪念景观,成了珍贵的工业遗产。该铁路的南口段至八达岭段于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京张铁路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青龙桥段采用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充分利用了青龙桥东沟的天然地形,以“之”字形展现,利用33%的坡度;同时,设计轻便灵活的机身,重量仅为136吨,曲线半径小;在八达岭隧道长达1091米的开凿过程中,采用了中间竖井法,加速了隧道的建设速度;此外,大量采用混凝土拱桥,并首次引入国内推广的詹尼式挂钩,提高了车厢连接的安全性能。

詹天佑展现了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与团队共同完成了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壮举。除了他,我国还有许多伟大的工程师在默默支持国家建设。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爱国、奉献、协同、创新等精神,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