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立足常规 着眼新奇——何泽慧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依托基地丰富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资源进行科普宣传。
收藏

导语:出自名门品自清,励志报国为生民。伟业惊天天地敬,丰功青史史垂铭。她说:“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她淡泊宁静,波澜不惊;她矢志不移,坚忍不拔;她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她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奠基人,是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夫人,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何泽慧。

巾帼不让须眉

何泽慧,1914年出生于苏州,祖籍山西省灵石县。她出生于“五世翰林”的大家族。父亲何澄早年留学日本,是山西省第一个留日学生,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加入同盟会,为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他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是:“科学、自由、平等、独立”,要求子女“对技术要精细周到,对事物要明快通达,对人要忠厚宽大。”母亲王季山出自苏州书香门第之开明家庭。

何泽慧的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清末妇女运动领袖,深受“科学国”思想的影响,1906年创办了著名的“振华女校”;大舅王季烈为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具有大学水平的教科书,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物理课本,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为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姨王季玉乃著名女教育家,留美归国后继承母志,出任振华女校校长,学校办得十分出色。而连同她在内的8个兄弟姐妹,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中四位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两位分别成了医学家和植物学家,为当时落后的中国提供了人才需求。曾经当地的百姓就说过:“无何不开科”,因为在史料记载中,何氏家族在清朝的300年间中,出了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如此知识渊博的家庭,造就了何泽慧的一生。

尽管当时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父母却从来没把何泽慧当作旧式女子培养,而是让她读书学习。何泽慧于1920年进入振华女校,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德智体美、诗文书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在理科和英文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振华女校除国语和地理课之外,数理化课程全都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英语水准更远远高于教会学校和公立中学。该校曾一度被视为当时江南的清华预备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物理学家何怡贞、医学和妇产科专家王淑贞、作家杨绛、新闻学家彭子冈等人年少时都曾在此就读,可谓人才辈出。据她晚年回忆,那时的英文课教程选的都是名著,她学习时先看书后的索引和生词表,再把那些单词编成一个故事,既生动有趣又记得牢固。

父亲本对她不抱太大希望,曾经一度开玩笑对她说,如果自己考不上就回来当丫鬟,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她竟然成了当年的第一个女状元。1932年,何泽慧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她受学物理的表哥王守竞的影响,打算攻读物理系。但在考取清华物理系之后,却差点被拒之于门外。何泽慧到了大学后,师从叶企孙,但叶企孙教授认为物理是个复杂而有“理性”的专业,不适合女学生学习,想要让她转系。何泽慧不答应,她喜欢物理,就因为她是女的而不让她学习,怎么能行,于是她带领着八个女生一起抗议,最后叶企孙妥协,说只要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能够达到70分以上才能继续读。

何泽慧凭借着身子里的傲骨和倔强的性格,不仅被留了下来,在后来的论文写作中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成为唯一一个顺利毕业的物理女学生。何泽慧就是这样,用自己倔强的傲骨,冲破世俗牢笼的枷锁,对女子行为的约制,向世人宣布:“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为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她展现了一代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率性,向世人证明了女性力量的光辉。

留学德国获学历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女人读书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只要嫁一个好人家就算完了。理科出身的何泽慧找工作就非常困难,男生可以去南京军工署,女生却没人管。她选择了继续读书这条路。

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父亲何澄曾经发过一个誓:就算倾尽资产也要把自己的8个孩子送到八国联军那8个国家去读书,学好本领打败他们。可以说,何家的孩子读书并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为了报效祖国。何泽慧毕业时,日本早在1931年侵占了东三省,对华北已虎视眈眈。为了打日本鬼子,她一心要学兵工弹道学,这就是她出国留学的惟一目的。她曾在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一张硕士文凭、一张博士文凭,于现在的中国,最近、将来的中国,又有何用?”

何泽慧曾找到南京的民国政府兵工署,说自己想出国学兵工弹道学。可兵工署根本不要女生。她又倔犟起来,兵工署不要,不出钱,就自己想办法出国,而且非要学弹道学不可。钱从哪来?她打听到当时山西省政府有项规定,凡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均可由省政府资助三千大洋,出国留学3年。何泽慧的老家正是山西灵石,于是,她得到父亲在日本军校时的老同学、时为山西省一把手阎锡山的帮助,在故乡获得了这笔资助,于1936年赴德留学。

何泽慧选择德国,是考虑到在那里读书最便宜。但没想到,她一到德国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军工专业保密性很强,她所要就读的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弹道专业根本不收外国学生。此时,她打听到这所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任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当过顾问。德语还不流利的她就径直去找这位系主任论理:“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顾问,帮助我们打日本鬼子,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打鬼子,你为什么不收我?”这一招还真奏效,最终说服了系主任,成为弹道专业破例接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女生。

何泽慧去德国留学的第二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25岁的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从该年开始,她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从事研究,3年后又转到海德堡威廉皇家核物理研究所工作。

25****字成就美好姻缘

何泽慧在德国研究弹道时,她在清华物理系的老同学钱三强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她在博士毕业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中得悉钱三强在法国的消息后,于1943年两人恢复了联系。

因为“二战”,她与父母也失去了联系。由于战时限制,她与钱三强也只能利用25个字以内的短信交流。经过两年的通信,1945年,32岁的钱三强向31岁的何泽慧发出了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何泽慧回函云:“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情长纸短付飞鸿,战时情书抵万金。

1946年春天,何泽慧来到巴黎与钱三强相会,并很快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居里夫人出席了他俩的婚礼,并致辞说,“我们的‘传染病’今已又传给你们了……祝愿你们亲密合作,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丰硕果实。”居里夫妇的祝福,后来应验了。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导师约里奥•居里是有眼光的,他的祝福和预言也是准确的。

婚后,何泽慧与钱三强一同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这年夏天,两人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出席“二战”后第一次国际基本粒子学术会议。会上,钱三强宣读了妻子何泽慧的《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论文,她还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第一次摄入镜头,并在照片上显现出来。这项科研成果引起与会同行的极大兴趣,英国著名杂志《自然》称其为“由中国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何博士发现的一项科学珍闻。”

返回巴黎后,这对科学伴侣决心共同突破关于铀核“二分裂”的结论。在百次、千次乃至上万次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在铀核的每三百个裂变反应中,就会出现一次第三条粒子射线的情况。实验结果证明,铀核裂变不仅可一分为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一分为三。于是,钱氏夫妇著名的“三分裂”学说横空出世。1946年底,何泽慧首次观察到在第三条粒子线之外,又出现了第四条。即铀核裂变不仅有“三分裂”,还有“四分裂”。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而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更是万分之一。这个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项成就,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以该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裂变现象的认识。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他俩,西方各国报刊称他俩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7年,钱三强被提升为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导师。1948年春,钱三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驻欧洲负责人刘宁一,表达了夫妇俩盼望回国的心情。当他们将回国的决定和归期告知他们的导师时,约里奥•居里为表示对他们抉择的支持,将若干个保密的数据告知钱三强,并将一包放射源赠给他们。临行前,一对科学伴侣在花园中合影留念。

科学伉俪开拓祖国科学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何泽慧回忆说:“那时候什么仪器也没有,到街上旧货摊上去买东西,连一个钳子都要现买。我觉得倒是挺有兴趣的,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觉得好像也没什么能难倒我的。”钱三强和何泽慧每人骑了一辆自行车,到北京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旧五金器材、旧电子元器件。何泽慧绘制图纸,钱三强动手制作。不久,两台简易的车床制造出来了,利用这两台车床,他们制造出了研究所急需的仪器设备。何泽慧经常强调,科学上不可预料的重要发现往往是在常规的甚至简陋的仪器上做出来的,而通过常规的工作发现新奇现象,关键在于目光敏锐,还要有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只有在可靠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方能不漏掉任何一个新奇的现象。她还提出,实验工作者应该有勇气向已有的理论挑战。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何泽慧写了一篇题为“立足常规,着眼新奇”的文章,发表在《科学报》上,是她几十年从事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

1955年,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81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直至耄耋之年,她仍坚持上班,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却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被排在研究团队之外。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何泽慧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为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清华大学彭桓武教授在回忆氢弹研究时所说:“搞氢弹的时候,资料里有一个数据,我们觉得不大可靠,就重做实验,重测这个数据。平常的物理实验,做一个就要两三年,而我们搞氢弹剩下的时间只有一两年了,所以这个实验要求几个月做出来。当时组织了包括何泽慧在内的一些人专门做这个实验,不分昼夜地工作。几个月做出来了,果然发现原来的数据不对。核武器研究没有走弯,没有走错误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何泽慧特别平易近人、谦虚简朴、朴素平和,并十分关心爱护年轻人。她总是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到实践当中去闯,又密切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中国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何泽慧的学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动情地说:“她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她总是给我们很大支持。”“上世纪80年代我出国前,她非常关心我会不会回来,一直鼓励我将来要回国服务,她的爱国情怀对我影响很深。”“她还经常对我们说,要有信心,中国人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成果来。”

**“**贵族精神”的传承者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学无止境,才是一个人最终的状态,无论在哪里,都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何泽慧一生都在学习,即便白发苍苍,皱纹布满,她也从未想过要休息一下,而是步履不停。

2004年,何泽慧已经是90岁高龄,但她依旧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坐的车还是绿皮火车的硬卧,这对于一个高龄的老人,是吃不消的。然而,何泽慧却不畏惧这些。到达会议现场,吃完早饭后,因为没有电梯,何泽慧就直接爬到顶楼的实验室检查设备,没有丝毫抱怨。

她还住在当时50年代的20平米的小屋里,里面除了一张床就只剩下书,但何泽慧却觉得那是温暖的,有书籍和丈夫陪伴,足矣。

她从来不贪恋物质上的满足,穿的衣服时常带着补丁,打扮从来都是极为朴素的,房子周围都是各种小广告。但那又如何,她的精神世界从来都是富足的,根本就不需要外物去装饰。她拥有显赫的家身,拥有过人的学历,从来没有炫耀过,她只是用她自己的方式,过着充实美好的日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一个豪门,她的“贵族精神”,感染的应该是一群人。

她是一身荣耀的科学家,然而就像钱学森说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我只是个科学家。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坚定的目标,并且朝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终会取得一番斐然的成就。何泽慧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了目标和抱负,就会坚定不移,凭借着一股劲向前走。何泽慧先生,身为一名女性,她的经历,向世人书写了一个传奇,一位女性光辉的强大,她用知识垒住自己的高楼,用坚持不懈的精神铸造锋利的刀刃,她用一生,谱写女性的华章。中国有这样一位先生,从来都是值得自豪的。何泽慧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更是何家人的家族荣光!

参考文献:

[1]刘婵,刘树勇,尹晓冬.淡泊名利严谨做事——纪念何泽慧诞辰100周年[J].物理教学,2015,37(02):73-75.

[2]志菲.何泽慧院士的人生传奇[J].中国人才,2012,405(09):56-57.

[3]林寅.25个字成就美好姻缘中国“居里夫妇”的传奇爱情[J].新闻天地,2008,91(09):39-40.

[4]蔡文清,周继坚.何泽慧:用真理书写人生标杆[J].教育,2011,194(20):35-36.

[5]麦群忠.何泽慧:“中国居里夫人”的传奇故事[J].文史春秋,2012,170(01):42-45.

[6]张焕乔.花中真君子 风姿寄高雅——感念恩师何泽慧先生[J].物理,2016,45(03):155-161.

评论
科普ZSL
学士级
已观看
2024-09-16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