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是一个从80年代就开始计划的“大事件”…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
收藏

观滴水可知沧海,懂得见微知著,才能拿到打败“空中恶魔”的钥匙。

——王文兴

01

做环境科学领域的拓荒者

1976年初,王文兴被调至天津市环保办公室,面对从化学催化领域到环保行政的跨界,他初感迷茫。然而,目睹天津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他深受触动。

回忆起1973年英国曼彻斯特的污染史,特别是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带来的惨痛教训,王文兴深刻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他明白国家的期望,决心投身环保事业,致力于大气与海河污染治理,并在天津电视台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从80年代就开始计划的“大事件”

“1980年3月,突然有一个机会调我去北京参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还可以进行与环境化学有关的研究,我很高兴又回到久违的科研单位。”

1979年下半年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始筹建。王文兴因其在环保领域的贡献,于1980年3月获邀加入。重返国家级科研院,他满怀欣喜与热情。尽管初期条件简陋,仅有临时板房,但他毫不介意,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1981年,在兰州西固进行我国首次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联合光化学烟雾综合观测(左二为王文兴)

从1981年开始,王文兴先后担任"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酸雨科技攻关项目组长。二十载不懈科研,他淡泊名利,一心为国,对环保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

他亲自背起监测设备,深入全国271个监测站点,无论山川海岛,还是城市旷野,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足迹,确保数据精准可靠。

1986年,王文兴撰写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环保项目“酸雨研究”汇报提纲(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

二十年间,他踏遍祖国山河,从图们江日出到峨眉之巅,从东海嵊泗到新疆戈壁,他查清了我国酸雨的分布、来源与成因。这些研究为我国酸雨治理赢得了先机,避免了欧美曾经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

03

愿得此身长报国

“国家培养我念大学,那我就理应为国家作贡献。当时国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我的想法就是努力工作,不负国家所托!”

王文兴院士的成长背景铸就了他奉献国家的坚定选择。他1927年出生,自幼立志读书报国。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于安徽、河南、陕西,饱受战乱之苦,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决心。

1947年,他考入了国立安徽大学数学系,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49年,他转学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热爱的化学事业,大学三年,他甚至没有回过一次家。

1951年9月12日,青岛山东大学化学系欢送1951年度毕业生纪念照(第四排右八为王文兴)

1954年1月,王文兴被调到重工业部沈阳化工综合试验所物化室,从事催化领域研究,正式开启了他的科学家生涯。

1999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是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他可能继承家产百万;如果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继承的可能就是一贫如洗。但是对于一个有志气进取的人,贫困可能是一种永远用不完的财富,它能激励人不断进取。”

王文兴在山东大学给学生讲课

如今,97岁高龄的王文兴老院士依旧在实验室进进出出,就像这71年中的每一天一样,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他把一生奉献给环保事业,我想,那一定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王文兴院士在第24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评论
科普传递无止境
少师级
王文兴院士摒弃浮华,与知识对话,以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照亮新一批年轻人才的成长之路,是我们学习与追随的典范!
2024-09-17
生态环境局~褚全立
太师级
点赞王文兴院士,他的一生投身于中国环保科研事业,从跨界转型到科研巅峰,从全国监测到国际视野,其奉献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为我国环保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是真正的环保先驱与爱国科学家。
2024-09-17
科普6613842018e5b
进士级
王文兴院士在环境科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发展,还为国家的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也对中国环境科学事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