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句肺腑之言,
一生为国铸盾。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
程开甲(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程开甲,他的名字曾是我国最高机密之一,为了我国核武器事业默默奉献,隐姓埋名长达20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带领团队,建立并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通过历次核试验不断验证和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技术上,他主持了包括我国首颗原子弹、首颗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首次地下竖井方式以及首颗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
1996年6月,程开甲的手书(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下达任务,要求在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程开甲应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共同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他们将核试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细分为上百个课题,走访全国各科研院机构和军队单位,召开了数百次协作会议。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迅速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1964年9月,在广袤的戈壁滩深处,耸立起一座高达102米的铁塔,其顶端搭载着一枚原子弹。
10月16日,就是在这座铁塔上,一朵惊天动地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赶赴爆心的防化兵(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国首颗原子弹准时爆炸后,自动控制系统瞬间启动了千台仪器,精准完成了全部测试。当年,法国人首次核试验时,测试仪器未能获取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也只得到了部分数据,而我国获得了全部数据。作为技术负责人,程开甲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中国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
根据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程开甲立马将精力转向氢弹试验的相关技术问题。
1966年12月28日,中国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随着氢弹研制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一项新的试验任务——全当量空投氢弹即将展开。
为了准确计算氢弹的爆炸高度,程开甲开始计算爆高。在空爆试验中,他亲自抓安全和取样定当量,并提出了两个首创性意见:一是采用火箭取样的新方法;二是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
1967年6月17日,一架轰-6甲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戈壁大漠上空一片寂静,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骆驼刺(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对于这些永载中国史册的光辉业绩,程开甲认为这是许多科技人员和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他隐姓埋名20多年,如同一株顽强生长在戈壁滩的“骆驼刺”,用青春和智慧在大漠戈壁的核试验场打造了共和国的核盾牌。
人物简介: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他是唯一一位荣获中国六大荣誉的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以及“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