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10点,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这款备受全球游戏玩家期待的开创性作品,尽管选择在工作日上线,却丝毫没有影响全球玩家的热情。游戏发布后,迅速在海内外社交平台上引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说起《西游记》,人们一定会对孙悟空的大分身普会神法印象深刻,“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语,叫声:变!毫毛变做千百个小猴,大显神通”。如此炫酷的技能,其实放在现实世界,就是“克隆技术”在“大显神通”。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猕猴宝宝“华华”诞生,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追根溯源,这项技术,
还要从这位老先生的故事讲起…
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图片来源:学习时报)
说起童第周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相信下面这张图很多朋友一定看过。
《睡莲金鱼图》 (图片来源:海洋研究所)
这是画家吴作人为童第周所作,画中生动地记录了童第周所创造的生命科学奇迹。几尾小金鱼嬉戏着,穿梭在莲叶中,打头一尾却与众不同,金鱼的身子却长着鲫鱼的尾巴,这条鱼的诞生是生物遗传学说一次伟大的实证。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
人物介绍
童第周,浙江鄞县童村人,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于私塾中学习并兼顾劳作,父亲常以“水滴石穿”勉励他勤奋向学,望其未来有所成就。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比京大学留学,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然而,那个时代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友好,种族偏见与歧视如同隐形的壁垒,阻碍着每一个海外求学者的脚步。面对这样的困境,童第周没有选择退缩或抱怨,而是将这份不公化作内心的动力,暗自发誓要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来证明自己,为国家争光。
童第周在实验室工作 (图片来源:海洋研究所)
在科研道路上,童第周面对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完成青蛙卵的卵膜剥除手术。由于青蛙卵体积微小,仅如小米粒般大小,且被三层薄如蛋白的软膜紧紧包裹,多年来无人能攻克此难题。然而,童第周首次尝试便取得了成功,这一成就震惊了欧洲生物学界。随后,他又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实验,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时,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实验胚胎学家。面对当时国外优渥的条件和导师的挽留,童第周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于战火纷飞的祖国怀抱。
“日月有盈缺,对景莫抑抑”
抗战期间,童第周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尽管逃难的生活非常艰辛,但童第周除了坚持给学生上课外,始终未曾放弃他喜欢的科研工作。没有显微镜,夫妻两人就借钱去买二手的,后来这台显微镜用了他们11年的时间才还清。没有光源,不论冬夏,就在室外继续进行研究,哪怕是汗流浃背亦或是手脚僵硬,他也从未退却。
显微镜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持续深耕胚胎学领域,并率先涉足克隆技术的探索。1950年,他受命与曾呈奎、张玺共同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1963年,童第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通过向雌性鲤鱼卵中注入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成功培育出中国首只克隆雌性鲤鱼,这一成就开创了全球鱼类克隆的先河。
克隆雌性鲤鱼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进入70年代,童第周进一步前瞻性地提出克隆哺乳动物的构想,并于1978年与罗宗洛携手尝试动植物细胞间的“核移植”实验。受其启发,他的学生们在后续岁月中继续探索,成功进行了克隆牛、克隆羊等研究。
克隆羊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遗憾的是,在1979年,这位科研战线的杰出战士,最终因筹备金鱼繁殖研究的过程中过度操劳,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童第周先生在临终前20天,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送给中国青年一句话,“思想要开阔,工作要严谨”,这简短而深刻的话语,不仅是对其科研生涯的总结,也是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1】《为了新中国》丨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OL】.中国科协之声,2019年10月12日
【2】《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OL】.海洋研究所,2012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