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乔文军:科学素质与学科素养是科技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原创
协会是由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直属协会。
收藏

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主题式科学教育实践与研修活动于2024年期间持续开展,活动围绕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科普讲座、案例分享、实践指导等系列活动,助力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乔文军围绕科技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质、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对当下提升科学教育工作水平的积极影响等话题,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您一直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材的编订工作。从教材的编订角度,您认为一名科技教师(辅导员)应该具备哪些科学素质与学科素养?

乔文军: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功或素质的角度来看,具备科学素质与学科素养不仅是对科技教师的专属要求,而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全面而系统的课程观,不应仅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领域,而应拓宽视野,关注整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各学科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拓宽课内视野,深入了解并关注同学段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学内容。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思考在特定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课程门类应如何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做出具体而有效的贡献。其次,现阶段的教师还应具备评价观。传统的评价方式可能只关注科技活动的规模、学生的受欢迎程度、比赛获奖情况等指标。这种评价观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应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以及态度责任等方面。

新华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对那些有志成为优秀科技教师的老师们,您有哪些经验分享?

乔文军:我认为,当下我们讨论教育话题,一个基本前提是老师们普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非常敬业并愿意为学生付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求我们对教育的深层目标、方法和意义具有深入理解。

对于科技辅导员而言,除了研究赛制和比赛章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这些文件中提出的育人理念、政策支持和引导方向,对于拓宽老师们的视野和提升思考高度至关重要。这样,老师们才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更高的热情,获得更持久的动力,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找到更好的突破点和思路。

我们不能把困难简单地归咎于外部条件,比如地理位置或学校条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城乡一体发展的大局中,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应该将教科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方案的要求以及政策性引导方向进行统整,这样有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新华网:您认为科学家精神对提升教师科学素质与教学素养有何帮助?

乔文军:实际上,这个话题的涵盖面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校的思政一体化建设问题,还包含了各个学科如何融入学科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

我们可以将其范围稍作缩小,聚焦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这些精神和方法。它不应仅仅体现在某一课时中象征性地穿插,而应贯穿于每一个学习活动和章节内容之中。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包括课程内容中的科学史料和经典实验都应成为我们传递科学精神、学科思想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科学家精神和学科思想的魅力。

新华网:您对后续开展教师科学素质研修活动有何建议?

乔文军:我建议应注重两个方面的结合。首先,要实现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大型报告或专题讲座,要分层次引入项目式学习活动,让辅导员老师们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实际的项目推进,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我们应关注参加培训活动的老师们的实际工作与我们在培训中介绍的新理念、新资源的结合。除了从上至下的注入式课程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地从下至上地聚焦学员们的实际工作需求,鼓励老师们带着问题、任务和具体项目来参加培训。

这样的结合方式将有助于提升教师科学素质研修活动的培训效果,使老师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