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最美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为什么能申遗成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普及规划学科知识,提升公众规划参与意识和水平。
收藏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9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5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此景只应天上有?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处中国西北干旱温带荒漠区阿拉善高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定向风的作用下,移动趋势倾向于风吹的方向,不断迁移的沙漠)。

也许大家之前对于巴丹吉林沙漠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如果你曾在“某蚁森林”种下过一棵花棒,那么你一定见过“阿拉善”这个地名,它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极端缺乏是那里的一大气候特点。

可就是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已探明湖泊多达140余个。有人说巴丹吉林沙漠名字中的“巴丹”可能是由人名或地名演变而来,而说“吉林”的意思有可能是从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也有可能是指数词六十,与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有关。还有人把它喻为神奇的“漠中江南”**。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描述巴丹吉林沙漠时,指出它的重要标志有:

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460米

世界最密集的沙漠湖泊

最广阔的鸣沙区域

多样的风蚀地貌

如此多样化的景观不仅展示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而且代表着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甚至还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全球少有沙漠可以与巴丹吉林沙漠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观和不断变换的地质地貌特征,令人叹为观止。

巴丹吉林沙漠与我们对沙漠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在这里,只有你不敢想,没有你见不到。也正是因为巴丹吉林沙漠的独一无二,它也是著名的探险旅游区之一,吸引着无数探险者来一探究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奇峰怪沙,风沙地貌发展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展示着独一无二的沙漠演化的历史价值。从沙丘沙丘链,最后到高大陡峭的沙山,在这里都留下了鲜活的印记。简直就是一个呈现了沙漠演进的活化石

沙丘是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堆积而成的,是沙漠地区的主要地貌。有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内的独立沙丘大约有6000多座。沙丘链是若干个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横向连接成链状的沙丘形态。沙山即指巨型沙丘或沙丘链,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

巴丹吉林沙漠的最高沙峰必鲁图峰,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中最高沙丘的高度,堪称世界沙漠的“珠穆朗玛峰”

也正是因为巴丹吉林沙漠有着丰富的风沙地貌,它也拥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鸣沙区,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在风的吹拂下悄然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时,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产生的“空竹”效应发出嗡嗡响声,一鸣惊人,萦绕在这金黄秘境。陡峭的沙山伴随着沙粒滚落下来时产生的巨大声响,声音从远处传来,气势磅礴。

沙漠里有湖泊?还这么美!

巴丹吉林沙漠还拥有世界最密集的沙漠湖泊,当地俗称“海子”,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各具特色。

巴丹湖,是整个沙漠中最大的一个淡水湖,由许多小湖泊组成,十分著名。它静静地躺在沙山中,形成一幅山水交织的沙漠风景图:有金黄的沙山,有湛蓝的天空,湖面上闪烁着空灵的倒影,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碧波荡漾,水鸟嬉戏……是整片巴丹吉林沙漠景观的缩影。

巴丹吉林沙漠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名为诺日图湖,被当地牧民奉为圣泉。还有一个名为**“音德日图”**的海子,这个海子号称有108个泉眼,其中的一块状如磨盘的大石头上,泉眼密布,常年涌泉不止,人称“磨盘泉”,当地人将其奉为“神泉”,常来朝拜。

沉浸于沙漠与湖泊的奇妙组合时,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在干旱沙漠中的湖泊是怎样得到补给水源的呢?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和沙山的形成与该地区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问题直接相关。曾有学者初步探讨湖泊和沙山的形成问题,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主要接受来自东部雅布赖山区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沙山地下水补给而形成。高大沙山与湖泊的形成和共存关系是先有沙山,而后才形成湖泊,也就是说沙山是形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必备条件。后来,丁宏伟等人又在《再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与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中,提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是当地降水和周边雅布赖山—北大山的降水形成的地表洪水,而是南部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现代大气降水、冰雪融水、高原湖水的渊源补给。补给模式为高原富含二氧化碳气体和碳酸钙的入渗水,通过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地自南向北运移到沙漠地带,地下水在通过沙漠湖泊区弧形“叠瓦状”垂向导水构造断裂向上越流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加热,沿断层溢出地表形成湖泊群,同时导致水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和碳酸钙的沉积,形成钙化体。同时,由于气候干旱,湖水不断蒸发,而盐分留在湖泊内,从而形成咸水湖,达格图湖就是一个这样形成的高盐高碱的氯化物型盐湖。

盐湖通常指湖水含盐量大于海水平均盐度(即>3.5%)的湖泊。盐湖作为湖泊发展的末期阶段(最终会随着巨大的蒸发量走到生命的尽头——变成干盐滩),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中,富含各类矿物元素以及盐生生物,湖泊颜色一般呈现无色、粉红色、红色、绿色等多种颜色。广袤的巴丹吉林金色沙漠中,点缀着五彩斑斓的湖泊——“红海子”“蓝海子”“绿海子”……

达格图湖是巴丹吉林沙漠中著名的粉红色湖泊,当地人称为“红海子”。有关粉色盐湖的最早记录出现于《本草纲目》,其中记载了制盐所用卤水久置后会变红的现象。达格图湖的颜色还会随着季节而变化:秋季总体呈现较淡的粉色且湖水清透,夏季则变为颜色均匀且亮丽的粉色,远处与近处观测颜色相同,与秋季颜色存在明显差异。然而,不同季节使湖泊呈现粉色的原因也是不同的,秋季观测到的粉色主要来自湖底粉色结晶盐,夏季湖泊颜色则主要为湖水自身颜色。夏季水温高、水中营养物质丰富,因此,喜欢盐碱的有色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让湖水呈现亮粉色;到了秋季,随着水温降低、水量减少,有色微生物便减少或者消失,湖水变为无色透明。此时混杂着赤铁矿的氯化钠结晶大量析出,在湖底形成粉色盐层,又使整个湖泊呈现淡粉色。

除了达格图湖之外,巴丹吉林沙漠中还散落着各色“珍宝”——准吉格德湖是巴丹吉林沙漠中最神奇的湖泊之一,受湖中盐碱矿物质的浓度、水量和气温影响,南面湖水是粉红色,北面湖水是蓝色,当地人又称它们为“双色湖”。达布苏图湖,又称翡翠湖,呈现翠绿色,宛如坠落沙漠的一颗绿宝石。

来看看骆驼的朋友圈

水是生命之源,沙漠中的水源也不例外,由于独特的沙山—湖泊群,沙丘围绕着沙漠中的海子成为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沙漠之舟”骆驼有了很多“新”朋友。

湖畔是芦苇掩映,湖里鱼儿游动,湖面野鸭戏水,湖上水鸟起舞;植被和沙丘的掩护下,野兔、沙鸡、狐狸、黄羊灵巧移动;黄沙深处的四脚蛇、黑蚂蚁、蝎子,梭梭树和沙枣树间织网捕猎的红蜘蛛,是被忽略了的隐秘者。

张雅茹曾在《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中统计,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以保护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珍稀物种以及古地质、古生物化石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组成中,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有种子植物116种,隶属29科80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2种,占保护区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4%、1.3%、1.7%;被子植物28科79属114 种,占保护区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6.6%、98.7%、98.3%。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阿拉善沙拐枣、梭梭、裸果木、绵刺、蒙古扁桃和沙冬青;内蒙古自治区级保护植物种2种,胡杨、蒙古沙拐枣。

保护区内的陆栖脊椎动物,兽类以中亚成分居多,北方类型次之;鸟类在繁殖鸟中,北方种类居首,中亚型成分次之;爬行类以中亚型占绝对优势。兽类以耐旱食草动物为主,如啮齿类中的沙鼠、跳鼠、有蹄类中的鹅喉羚,但大型肉食动物缺乏。动物组成简单,密度稀疏。鸟类以小型耐旱种类为优势种,如鵖类、百灵、毛腿沙鸡。有脊椎动物90种,其中爬行类11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12.2%;鸟类46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51.1%;兽类33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36.7%。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2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13.3%,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
庙宇何人建?

巴丹吉林沙漠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有古老庙宇坐落在此——巴丹吉林庙。巴丹吉林庙在沙漠腹地苏敏吉林。“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湖,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庙海子”。巴丹吉林庙是阿拉善右旗最为出名的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名“噶勒丹彭茨克拉布吉林”,藏语为“上天赐给吉祥如意的湖水”**之意。原属阿拉善旗延福寺管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沙漠故宫”。庙宇整体坐北朝南,外有半人高的围墙,墙外西侧矗立着一座白塔,黄沙、青水、绿草、白塔互为呼应,将整个寺庙环绕在内,使其显得无比雄伟、庄严。亭台楼阁巧夺天工,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整个庙内虽没有香烟缭绕、喇嘛诵经,但一片宁静中也给人庄严肃穆、幽静雅致之感,仿佛是被人遗忘在沙漠深处的明珠,虽历百年之久,依旧熠熠夺目。

其实,不止在200年前,有学者根据出土标准器和14C年代测定结果判断,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巴丹吉林沙漠就已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遗存还具有聚集性特征,主要受控于湖泊群的分布格局。同时,雅布赖山手形岩绘画也多分布于靠近溪流或水源地的岩窟或巨石面上。而且,根据雅布赖山洞窟与附近史前文化遗址的共存关系,以及世界各地手形岩画的年代研究结果,也能够推断研究区手形岩绘画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从巴丹吉林沙漠人类活动遗存的细石器多且分布广泛,陶器多小型带耳平底器(少见大型彩陶器)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遗存环湖岸呈带状“逐水草而居”等,推断当时这里应为游牧模式。“沙漠草湖游牧”在巴丹吉林沙漠起源也是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成功把这座秘境又带入我们的视野,一旦沉浸其中、陷入思考,就会发现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学价值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地理人文、社会历史的蛛丝马迹等待我们搜寻——自然瑰景记录着地球生命痕迹,文化遗迹承载着人类文明。

**参考资料:**1.《“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地质地球所合作探究地球上高大沙丘的成因》,中国科学院网站。

3.丁宏伟、郭瑞、蓝永超等:《再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与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冰川冻土》2015年第3期。

4.张雅茹:《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年第5期。

5.汪克奇、赵晖等:《基于DEM数据的巴丹吉林沙漠沙丘分布规律及其形态参数》,《中国沙漠》2020年第4期。

6.张欣、董治宝、南维鸽等:《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颜色季节性变化成因》,《中国沙漠》2023年第6期。

7.王奕心:《巴丹吉林沙漠人类活动遗存年代生业模式及环境背景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3年。

8.王继军、冯玉雷主编;石岩、赵晓红执行主编;杨文远、刘樱、孟和巴图、白爱琴副主编:《醉美巴丹吉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

评论
李海剑
太傅级
巴丹吉林沙漠的申遗成功把这座秘境又带入我们的视野,一旦沉浸其中、陷入思考,就会发现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学价值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地理人文、社会历史的蛛丝马迹等待我们搜寻——自然瑰景记录着地球生命痕迹,文化遗迹承载着人类文明。
2024-09-19
彩螺广场
学士级
不止在200年前,有学者根据出土标准器和14C年代测定结果判断,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巴丹吉林沙漠就已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遗存还具有聚集性特征,主要受控于湖泊群的分布格局。同时,雅布赖山手形岩绘画也多分布于靠近溪流或水源地的岩窟或巨石面上。而且,根据雅布赖山洞窟与附近史前文化遗址的共存关系,以及世界各地手形岩画的年代研究结果,也能够推断研究区手形岩绘画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从巴丹吉林沙漠人类活动遗存的细石器多且分布广泛,陶器多小型带耳平底器(少见大型彩陶器)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遗存环湖岸呈带状“逐水草而居”等,推断当时这里应为游牧模式。“沙漠草湖游牧”在巴丹吉林沙漠起源也是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2024-09-19
彩螺广场
学士级
沙丘是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堆积而成的,是沙漠地区的主要地貌。有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内的独立沙丘大约有6000多座。沙丘链是若干个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横向连接成链状的沙丘形态。沙山即指巨型沙丘或沙丘链,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巴丹吉林沙漠的最高沙峰必鲁图峰,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中最高沙丘的高度,堪称世界沙漠的“珠穆朗玛峰”。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