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云”上有古迹?给北京中轴线穿上科技“盔甲”!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收藏

北京中轴线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串联起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未来的无限想象。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其承载的不仅是皇家气象与市井烟火,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为我们揭开遗产监测平台的神秘面纱,讲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物遗产穿上科技的盔甲。

01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什么?

遗产监测保护平台主要是为申遗助力,申遗成功后,对遗产核心区、缓冲区进行监测工作,对北京老城的保护,还有北京城市的科学管理进行助力。我们的作用是确保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02 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主要集成了哪些先进科技手段?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们运用了北斗卫星,三维数字孪生结构,还有移动街景相机,以及放在文物本体的物联网的监测设备。物联网设备监测到的震动、位移、微环境等信息,会通过 5G 技术传输到监测平台上,数字孪生结构也在平台上展示各个遗产地的详细信息,我们还通过数字清洗的手段,对游客数量进行采集,汇聚到监测平台。

微信图片_20240920094128.jpg

今年北京多雨,对中轴线上这些文物就会有影响。我们实时地对这些遗产点的建筑进行跟踪监测,已经发现有一些遗产点的古建筑,由于受暴雨的影响,油漆已经开始脱落了,然后我们就会对这些病害点位进行下一步处理。

03 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云上中轴”这个小程序?“数字打更人”对于中轴线遗产保护有何意义?

为了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和群众参与到对中轴线遗产监测的保护工作中来,我们推出了“云上中轴”这个小程序,大家业余时间可以走访中轴线,对中轴线的这种遗产本土的病害情况,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到监测平台,然后我们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对这些志愿者上传的图片进行技术分析。

数字打更人目前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已经有将近 8 万多条的信息,有效的监测数据有将近3万条,已经上传到了监测的大屏上。

比如中轴线遗产的核心区域和缓冲区一共设置了 160 个界桩,我们专业工作人员对这 160 个界桩的长时间监测是非常困难的,让志愿者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他们就可以通过小程序 上的地图了解到离家里或者工作环境周边,最近的界桩是在哪里,可以就近拍照、上传信息。

04 在利用科技手段监测与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挑战肯定是有的,比如监测工作在遗产保护中是全新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中的同事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我们要了解它的技术性,对它进行学习,学习之后要能够把科技与监测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05 数字孪生技术在平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

数字孪生技术是我们通过激光扫描、 3D 建模等专业技术,对文物本体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最终形成了三维的古建筑数字孪生形象。古建筑、古树木,还有古街道的一些状况,都可以在三维数字孪生地图上进行展现。

微信图片_20240920094024.png

以前我们从事监测工作,对于文物保护,以眼睛目测为主,而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仪器,大量节省了人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监测手段也许还会推出无人机、机器人,文物保护工作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06 对于平台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和愿景?您认为科技将在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们打造智慧中轴,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小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来说,课业负担比较重,不用到中轴线现场,就可以了解到中轴线的历史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轴线会进行更多的宣传,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北京中轴线。

策划:刘鲲 李培元 张超 杨柳

责编:董小娴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北京中轴线,串连古今,融汇皇家威仪与民间生活,申遗成功彰显中华千年文脉,开启未来文化对话新篇章。
2024-09-21
科普62dfabfe
学士级
以前我们从事监测工作,对于文物保护,以眼睛目测为主,而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仪器,大量节省了人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监测手段也许还会推出无人机、机器人,文物保护工作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2024-09-21
中国退役军人科普员。
进士级
遗产监测保护平台主要是为申遗助力,申遗成功后,对遗产核心区、缓冲区进行监测工作,对北京老城的保护,还有北京城市的科学管理进行助力。我们的作用是确保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