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员长期在太空生活时,生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太空里,由于没有重力,病菌会到处乱飞,比在地球上更容易传播。而且恶劣的太空环境也会导致航天员的免疫力降低。由于航天员远离地球,生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就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状态,所以在太空中生病后的医疗也极为重要。
影响航天员健康的“太空杀手”
航天辐射是太空探索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主要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电离辐射包括来自银河宇宙的辐射、地球磁场捕获的辐射,以及太阳粒子发射的辐射,这些辐射能够直接破坏生物分子,增加癌症风险。非电离辐射则包括光辐射和射频辐射,正常使用下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乘员舱的化学污染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污染可能来自:航天员自己在太空生活时产生的气味;乘员舱里的塑料、橡胶等非金属材料在太空这种特殊环境下释放出的气体;如果一些有毒化学品没有妥善保管,容器或者管道泄漏造成的污染;在太空生活时吃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的挥发物;在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如果是轻微污染,可能只是让航天员觉得不舒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但如果污染严重,就有可能危害到航天员的健康,甚至导致中毒或死亡。
温度应急同样是一个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它是指因为某些意外情况,导致航天员所在的座舱或他们穿的航天服里面的温度突然变得很高或者很低,这种温度的大幅度变化就叫做温度应急。当温度应急发生时,航天员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耐力降低,工作的效率也会下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变化剧烈,也会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航天噪声、航天振动和冲击、超重失重等种种原因会对航天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来源于太阳宇宙线的太空辐射
航天员预防生病所采取的措施
及时的医疗不如生病之前的预防。打铁还需自身硬,预防生病最首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训练合格、体检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的航天员。其次就是检查飞行条件的医学标准,如航天器的各项设计指标是否合格、救生装置中的救生包是否完整、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时的重要物资是否充足。
在太空中,航天员会定期进行身体锻炼,使用特殊的健身设备来对抗微重力环境下的肌肉萎缩和骨密度下降。他们还会遵循严格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使用抗菌湿巾清洁,以减少太空舱内微生物的生长,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航天员们还会利用先进的医疗检测技术,比如穿戴式健康追踪设备,来持续监控他们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体温、血压和呼吸频率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收集数据,帮助地面的医疗团队和航天员自己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他们在太空中的健康和安全。
航天员飞行之前的训练
航天员的医疗“护航神器”
航天员去太空执行任务,大部分要空间站待上半年左右,为了帮助航天员更好地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太空医学诊疗设备应运而生。
进驻空间站后,航天员需要关注的身体数据一下子从4项增加到17项,如果像在地面那样都用大型设备来监测数据,空间站可能就会挤得满满当当的,浪费很多空间。所以,空间站的医学诊疗设备都是小巧、功能齐全并且集成在一起的设备。这些医学诊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高度集成化的12导动态心电仪,它能够实时监控航天员的心电活动,确保心脏健康;还有中医四诊仪,它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带入太空,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为航天员提供诊疗服务。此外,还有急救设备如心脏复苏器和除颤仪,以及专门针对太空环境设计的骨丢失对抗仪,这些都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健康保障的重要支撑。
医学诊疗设备
在轨医学处置程序
石宏志,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副研究员,她在2016年修订空间站工程航天员疾病谱,2019年对疾病谱进行升级,其中涵盖了4类约90种疾病。接下来她继续牵头制作了一本包括医学预案、药品使用指南和在轨医学处置程序等近10万字的诊疗手册。石宏志的在轨医学处置程序首先强调预防,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合理的饮食安排,降低航天员生病的风险。同时,它详细规定了病情监测的步骤,要求航天员定期使用医疗检测设备检查身体状况。
在空间站的模拟实验舱内,航天员们接受了心脏复苏等紧急医疗处置的训练。依托于空间站的在轨医学处置预案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地面团队将指导航天员利用站内现有的药物和医疗设备,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自我救治。同时,这一过程将被持续跟踪,直至航天员完全康复。
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是人类实现太空梦想的坚实基础,也是载人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只有确保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才能更自信得迈向星辰大海,实现人类共同的太空梦想。
部分信息来源于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央视网等
(科学性审核:周炳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