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万场报告话前沿 | “健康向未来”科普沙龙第三季之类器官模型在材料生物学评价中的应用报告成功举行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原创
CSBM官方科普号。科学普及生物材料相关知识及前沿技术。
收藏

类器官(Organoid)是将组织干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保持原始干细胞功能的同时,不断分裂分化形成与来源器官组织基因、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微组织。继2009年Hans Clevers团队构建肠道类器官以来,科学家们先后成功构建小肠、结直肠、食道、胃、肝脏、胰腺、脑、肺、乳腺、肾脏、气道、泪腺、毛囊等正常或癌变组织类器官。基于类器官的疾病模型可弥补细胞模型的单一性和动物模型的复杂性,具有替代部分临床研究的突出潜力,为阐述生命体功能及疾病诊疗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并在疾病机理研究、医药筛选、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为进一步增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及研究生们对类器官技术与生物医学应用的认识,强化类器官基础研究与科普推广,9月18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健康向未来”科普沙龙第三季之类器官模型在材料生物学评价中的应用报告在浙江理工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智能生物材料研究所教授孔祥东围绕“类器官模型在材料生物学评价中的应用”作前沿报告分享。

报告中,孔祥东教授结合团队在类器官领域的多年研究,普及了类器官的定义、构建方法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类器官技术在个性化医疗、癌症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重点突显了类器官技术与生物医学材料交叉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应用趋势。他指出,类器官具有模拟真实器官、组织的特性,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有效地研究疾病机制和进行药物测试,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器官的生物反应,可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研究模型,从而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结合团队基于类器官技术在纳米材料(纳米药物)、凝胶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评价研究进展和优势,孔祥东教授也重点介绍了当前基于类器官医学与医用材料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平台建设研究。

本次科普报告聚焦领域前沿,通过普及生物医学材料和类器官医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效激发了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们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们释放学术眼界,拓展研究方向,探索更多可能,为推动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类器官医学技术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