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885 篇文章
“来来来,儿媳妇。坐月子,多喝杯红糖水,补补身子。”
“闺女啊,多喝几杯红糖水,喝完了,痛经就好了。”
……
女性朋友们常常会听到长辈们对红糖水神奇效用的推崇。在中国传统中,红糖水俨然成为中国女性的必备口饮。每当痛经、产后,女性或是自愿,抑或是在妈妈、婆婆的关怀下,端起一杯温热的红糖水,浅尝辄止,或是鲸吞牛饮起来。而且唯恐效力不够,每次都大量饮用。
诚然,喝点温热的红糖水,在提供能量的同时,可让身体煦和,气血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砂糖(红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意指对肝和脾有滋补作用,还能补血。
可是红糖能补身子,治痛经,
是否真有如此神奇功效呢?
古时医书药典《千金方》、《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红糖:性温、味甘、入脾,能益气补血、缓中止痛的作用。从中医角度来看,红糖属热性,易燥上火,针对体质虚弱,寒湿血虚,气滞血瘀的女性,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提高体内热性,减轻因体寒气滞引起的痛经症状。所谓寒湿血虚,气滞血瘀,是中医学病证名,大致相当于内分泌失调等类似病症,表现为患者性格暴躁易怒。根据此观点,我们可以衍生出红糖可以协助内分泌平衡这一推论。再者依据一些世俗观念,红糖水更多适用于产后恢复,补充女性血气,帮助产后女性缓解子宫收缩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糖中含有麦角新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淤血的排出,具有暖宫的作用。但是针对痛经女性治疗或单纯滋补身体而言,无论是古代典籍,还是现代临床实践,都不能找到其有特别功效的记载和反映。关于对肝和脾的滋补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既然这样,为什么么书籍中仍说它有“益气补血”、“缓中止痛”的作用呢?
简单的水溶过程怎么会赋予红糖如此效力?或者说,红糖是不是真的像传言的那样神奇?其实,红糖只是带蜜的甘蔗成品糖,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带蜜糖。含有95%左右的蔗糖,保留了较多的甘蔗的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补充体力。红糖中所含的葡萄糖,果糖等多种糖类,可以加速皮肤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所含叶酸和微量物质,可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皮肤的营养供应。其中的天然色素,可调节各种色素代谢过程,平衡皮肤内色素分泌数量和色素分布情况,减少局部色素的异常堆积。
所以从上面对红糖成分的探究中,其本身貌似对补血并无直接疗效,因为红糖中并没有直接补血的有效成分。而且也没有任何关于平衡内分泌的功能。虽然红糖的适量补充确实对身体可以有营养的作用,但绝不是对身体的保健与治疗。而且红糖提纯不够,里面还可能含有杂质。产妇在坐月子时喝红糖水可能因细菌增殖而损坏牙齿,还会加速产妇出汗,不利于产妇身体的迅速恢复,甚至使产妇有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症状。因为在如今孕妇在前期孕育过程中,对自身营养要求很高,普遍营养摄入充足甚至过量,所以孕妇妇产后体内并不缺乏糖脂类营养物质。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产妇要在产后迅速恢复,其实补水很重要。最好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或者从蔬菜,水果中获得水分营养,大量饮用高糖溶液反而不利于水分摄取。而且,因为中国妇女在产后会有一段活动量极低,营养过于丰富的日子,再过多饮用红糖水极易造成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基于此,所谓红糖水的千说万道就明了了。虽然可以理解长辈们的关切之心,但根据科学,对于正常的产妇来说,过多饮用红糖水,除了长胖是没什么用处的。
再来看关于痛经的万语千言,打开医书,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由子宫合成和释放一种叫前列腺素的物质刺激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子宫肌组织缺血,刺激子宫神经疼痛纤维而致。临床上常用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治疗。至于继发性,多有妇科器质性疾病史或宫内节育器放置史,生殖器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更需要药物来治疗,而红糖水貌似并无有相关物质可参与痛经的抑制过程,其功效便大受质疑了。
本人结合各方面的研究推测,红糖水受到历代女性追捧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其高糖成分所产生的甜度,让人身心愉悦,从而暂时忘记了痛经及产后所带来的不适。甜食刺激大脑释放叫脑啡肽的物质。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对于调节情绪非常有帮助。它的产生让人产生了幸福甜蜜的错觉,缓解了疼痛。如果你的体质内热较重,虚火上行(听着悬乎,其实是内分泌失调),服用燥性很大的红糖水,好比火上浇油了。身体受不了虚火过旺,于是以出血方式泄内火,会造成出血过多。
第二,本人觉得是因为从古至今,大多女性一直默默承担着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尤其在古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以夫为纲的道德准则又让女性一直处于屈从地位,主要的资源都要让男性优先使用,于是底层妇女会常常面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比如经期,产后等特殊时期大量摄入高糖高脂类食物,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但是在物质丰富的如今,并不需要女性朋友用这种方式去摄入营养,而且长期高糖摄入,极易引起肥胖等代谢问题。
红糖水作为传统的家庭口饮,每一位朋友其实都可以喝。但是不要对此有任何误解,更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滋补药饮而大量饮用。闲暇之余,小酌一口,愉悦身心,如此而已。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五三班2018级 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