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庞大,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不断增加。增强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意识,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得心室收缩和/或充盈发生障碍,在静息或运动时出现心输出量下降或心腔内压力升高,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1.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心力衰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肥胖、吸烟、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史、携带心肌病致病基因或心肌病家族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
1、 乏力、体力活动受限:活动耐力下降,稍活动感气喘,随着病情加重,活动能力越来越差。
2、 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时缓解或消失。端坐呼吸:平躺时出现呼吸困难,采取坐位或者半卧位症状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睡后突然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体液潴留,身体低垂部位水肿:在脚背、脚踝、小腿前面的骨头上按压几秒钟,按压后凹陷,逐步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严重的还会出现腹水、胸水。少尿:小便量和次数减少,体重增加: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咳嗽咳痰:多于平卧位加重,坐起症状减轻,干咳或咳白色痰,心衰急性加重时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
5、 心悸:自我感觉心跳剧烈、心跳不整齐或不适感。
6、 食欲不振或厌食: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淤积于胃肠道所致,多伴随恶心及腹部饱胀感。
7、 体温升高、四肢湿冷:心衰患者常会感到浑身发热、多汗,想喝凉水。这是因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感觉异常,四肢末端因为血供不足导致皮温下降。
心衰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控
1、接受合理的心衰治疗、注重自我监控。心衰患者的日常护理离不开药物治疗。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需注重自我监测,即每天观察自己的腿部或脚踝是否有出现肿胀情况;每日监测并记录自己的呼吸是否畅快等。必要时,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如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心脏移植等。通过接受治疗,对自我进行监测,患者能尽早发现自身身体变化,避免病情的加重。
2、监测体重 体液潴留是导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体重增加是反映体液潴留的可靠指标,应注意观察体重变化。建议患者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如每周增加2~3千克),患者无论有无不适症状,均应及时就诊。
3、保持休息与活动的平衡 休息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有助于缓解症状,但长期卧床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身体机能下降。应规律的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训练和运动量因人而异,一般以不诱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宜。
图片来源于网络
4、合理的饮食 饮食方面要加强营养,清淡饮食,要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要控制盐的摄入,不能吃得太咸。注意低盐,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体内大量水分潴留,加重水肿症状。另外心衰患者饮食要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营养不良者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豆类,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
5、避免负面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情绪稳定,难免会负面情绪。家庭成员都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对其给予适当的心
理支持。
6、 应急处理
若患者发生呼吸困难、严重气短、突发喘憋、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等症状,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应立即休息并呼叫120,尽快到医院就诊。
7、定期随访
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评估。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