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麻醉学科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关注以及更好的进行围术期疼痛以及麻醉管理,“超前镇痛”这一概念逐渐升温。
那么,什么是“超前镇痛”?新概念吗?
不是的。早在20世纪初,Crile初次提出了“超前镇痛”概念,指出外科手术切皮之前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措施以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产生及传递,由此显著降低术中痛和预防术后痛。
很显然,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技术。但是,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我们正常也是这么做的啊,也不“超前”呀!
其实,真正的“超前镇痛”并不单单指切皮之前。
1993年 Woolf进一步提出了“围手术期”镇痛理念,即在手术的前、中、后期均给予镇痛或(和)镇静药物,以达到充分有效的预防术后痛的目的,自此形成了广义“超前镇痛”理念。
有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概念,大家就能理解了。但是,还有一个疑问:超前的理论基础在哪里?
其实,这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敏化。
其发生机制如下:
**中枢敏化:**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及以上高位中枢传递,并持续性增强,导致痛觉敏感化,称为中枢敏化。在慢性痛的发生和发展中,有研究指出中枢敏化可能比外周敏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中枢敏化又包括,脊髓节段的中枢敏化和脊髓以上高位中枢调控作用。
**外周敏化:**组织损伤或炎症刺激均能促进组织内炎性介质释放,诱导痛觉外周敏化现象。
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起伤害性反应加剧:
组织损伤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通过显著降低伤害性感受器阈值,发挥时程长、短不一的致痛作用;
神经损伤后的持续性异位冲动放电,结合时空综合效应引起疼痛加剧;
伤害性刺激同时引起生物体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进一步易化脊髓传入神经元活动;
组织和神经损伤引起正常的血-神经屏障遭受免疫细胞和抗体攻击,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疼痛。
由此可见,“超前镇痛”不是炒作,也不是概念。如果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超前镇痛”将在围术期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实施方面,实现“超前镇痛”有很多方法,如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非甾体药物等。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很多细节:手术切口局部麻醉药基础上,联合阿片类药物,通过减少局部疼痛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巨大波动,使患者术中循环更平稳,减少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机率。
而对于骨科手术,可以在术前通过神经阻滞泵行持续性的神经阻滞,不仅可以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还可在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前提下,达到术后镇痛目的。
目前,医疗费用可能影响到了医生诊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但是,如果是对治疗效果或者安全性有明确意义的方法,应该坚决采用。
关于“超前镇痛”,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经验,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分享~
滨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秦海艳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