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健康讲堂】受伤难免,疤痕可防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原创
中心宗旨为“提高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收藏

为了保证“2024中国老年健康知识大赛”学健康知识的科普效果,主办方向各医院征集了各类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健康科普文章,我们将通过“健康讲堂”栏目陆续分享。今天整形外科医师张思敏老师为我们带来:“受伤难免,疤痕可防”,欢迎老年朋友们学习。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创伤的历史,而瘢痕是人类创伤修复的印记。自古至今,创伤与瘢痕伴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发生。我国古典医籍对瘢痕早有记载。随着现代医学的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扎心”的事实: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

一.瘢痕是人类的“朋友”

在人类眼里,瘢痕是丑陋的,关节部位的瘢痕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但是,假如没有瘢痕,我们的伤口就无法愈合,换言之,瘢痕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身体自我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方式!

那么,伤口是怎样愈合的?瘢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伤口产生之后,我们的身体接收到“警报”,一场复杂又持久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图1)。体内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团结协作:驻扎的守卫员(凝血系统)率先止血、形成血痂。同时,白将军(白细胞)响应号召出征,带领着炎症小兵(炎症因子)向战场挺进(伤口及伤口周围),剿灭微生物和坏死组织,清理战场,为战后重建创造条件。白家军(白细胞、炎症因子)发出集结令,主力军(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随后到场,它们共同复兴出一个新生环境(肉芽组织)。这个新环境的设施和秩序很稚嫩,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逐渐进入一个高度繁荣的状态(瘢痕组织)。随后瘢痕逐渐成熟、软化,最终成功实现战役胜利(伤口愈合)与战后重建(瘢痕形成)。

图1 伤口保卫战作战图

二.瘢痕是人类的“敌人”

虽然瘢痕组织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功臣”,但是人类不满足于此,希望伤口愈合得更快、瘢痕更小,甚至提出“无瘢痕愈合”的美好愿景。遗憾的是,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仍十分有限,不过我们对于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有“瘢痕体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明显的瘢痕,这种肥厚的瘢痕好像螃蟹腿一样,所以有了“蟹足肿”这个形象的叫法。瘢痕体质目前机制还不明确,往往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其次,张力大、皮肤厚的身体部位更容易形成瘢痕,包括胸背部、关节部位、上臂外侧、耳朵、下颌等。此外,瘢痕的发生还和年龄有关,青年人最容易长瘢痕,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不容易留下明显的瘢痕。

创伤的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瘢痕形成,如果仅仅伤到了表皮,是不会产生瘢痕的;如果伤到了更深的真皮,才会产生瘢痕。如果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存在异物、感染、血肿等,会更容易产生肥厚的瘢痕!

图2 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

三.如何预防瘢痕呢?

那我们是不是就对瘢痕束手无策了呢?经过研究,聪明的人类已经想到了一些对抗瘢痕的方式,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预防方式还是要从它的影响因素出发。首先,针对瘢痕体质来说,还没有办法改变。其次,如果伤口发生在张力大的部位,则需尽量减少张力,比如在关闭外科手术切口时遵循的就是“无张力缝合”原则,正是为了减少瘢痕形成。

此外,及时清理伤口处的异物、油脂、皮屑和渗液,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也是减少瘢痕形成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需要拆线的手术切口,缝线在皮肤中停留过久会变成“异物”,从伤口闭合的“帮手”变成瘢痕形成的“帮凶”!当伤口愈合后,可以借助加压疗法、外用药物、放射疗法、光电技术等预防瘢痕增生,其效果因人而异。

生活方式中避免日光暴露、辛辣刺激食物、饮酒等刺激也对预防瘢痕十分必要。虽然伤口的产生防不胜防,但是早期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瘢痕形成。了解伤口愈合过程,正确认识瘢痕,尽早干预瘢痕形成,让我们一起打赢伤口保卫战,无惧瘢痕!

作者简介

张思敏 医学博士、整形外科医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整形与美容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华整形外科学分会躯干整形学术工作组委员,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委员。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主持复旦大学医学科普创新项目青年项目1项,获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科普大赛二等奖,新时代科普好医“声”推荐活动医学科普优秀奖,上海市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