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桥生 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审核:余 斌 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教授
在门诊,经常遇到家属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例如:“双相障碍是严重精神疾病,是不是要一辈子吃药?”“双相障碍会不会遗传?”“双相障碍严重了会变成‘疯子’吗?”“孩子这么小就得了这种病,以后还能上学、结婚、工作吗?”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公众对双相障碍的了解存在不足,甚至受到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
双相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躁郁症,是指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5~19岁,通常发病年龄要早于抑郁障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双相障碍常容易被漏诊,导致患者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延迟8~10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认识,摒弃“病耻感”和“讳疾忌医”的观念,除去“精神病”的标签,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恶化。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认识双相障碍。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 双相障碍会遗传吗?
双相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病均有明显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许多人非常关注的“双相障碍会不会遗传?”。事实上,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心境障碍疾病,常在家族中的多个成员中出现,例如,某位患者的父亲患有双相障碍,而奶奶和姑姑患有抑郁症。这种现象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双相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尽管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均表明,双相障碍的最初发病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但双相障碍并不是一种遗传病。
为了理解双相障碍是如何发生的,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易感性-压力模型”。遗传因素会影响一个人患双相障碍的易感性,即患病风险的高低;而压力代表典型的环境因素是触发疾病发生的“导火索”,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激活”患者潜在的发病基因。
如果遗传双相障碍的易感性较低(例如,只有一个旁系亲属患有双相障碍,或者虽然有几个亲属患有抑郁症,但是没有患过双相障碍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只有相对严重的压力应激源(如重要亲人去世)才会引起双相障碍发病。相反,如果双相障碍的易感性(如家族中多代人都有双相障碍患者)很高,那么,一个相对较小的压力应激源(如失业或失恋)都可能引发双相障碍。因此,双相障碍的发生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环境压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可不必过于担心。遗传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了解自身的易感性的同时,要学会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应激事件,这对于预防双相障碍具有重要作用。
2. 心情时好时坏就是双相障碍吗?
网上有段子称,只要进了精神专科医院,“心情不好”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心情好”就会被诊断为躁狂症,“心情时好时坏”就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真的是这样吗?双相情感障碍在病史中既要存在(轻)躁狂发作,也要存在抑郁发作2种极端的心境状态,(轻)躁狂发作是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病情轻者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日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主要表现有: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②语量增多;③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⑥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⑦睡眠需要减少;⑧性欲亢进。并且,这些表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持续时间要达到数天至1周,并非只要“心情好”就是躁狂,这是一种误解。
同样,抑郁发作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减退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有: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并且,要求一天当中大多数时间都有以上几种表现,持续时间至少2周,因此,并非只要“心情不好”就是抑郁。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 双相障碍要吃一辈子药吗?
对于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必须的,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情绪波动、预防复发和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双相障碍治疗要遵从全病程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治疗期(一般6~8周)、巩固治疗期(3~6个月)和维持治疗期(尚无定论,多次发作的患者,药物治疗需要维持的时间更长,一般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简单地认为双相障碍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药物治疗不会导致患者变傻或影响智商。某些药物可能会暂时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但这些影响通常是可逆的,药物调整后症状会改善;有些患者(尤其是临床表现以躁狂为主)觉得情绪稳定后创造力下降,误以为药物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实际上,许多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组织思维,从而提高创造力。感觉不如以前“聪明”或“有创造力”,也可能是某些躁狂症状(如思维活跃、自我评价高)得到缓解,情感回到了正常水平,导致患者对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
4. 严重的双相障碍会“疯掉”吗?
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仍存在明显的病耻感,担心被人误认为是“疯子”“会乱来”,因此,担心双相障碍严重了也“会疯掉”。尤其是部分双相障碍患者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如幻觉、妄想,导致患者或家属担心该病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是2种不同的疾病,尽管两者的某些症状存在重叠,表现类似,但核心症状是不同的,不存在一种疾病发展为另一种疾病的情况。只是,有部分患者在罹患双相障碍后,可能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就好比一个人患有高血压,它不会发展为糖尿病,而有些人会同时患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国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双相障碍患者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及生养孩子,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劳动权和生育权。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自我管理)双相障碍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双相障碍,摒弃“病耻感”,去接纳它并勇敢地面对它,我们就能尽量去掌控它,减少疾病的不利影响,我们仍然可以过有意义的、充实及精彩的人生。了解这些知识后,你是否对双相障碍有了新的认识?是否不再感到恐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