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甘肃非遗王恩科:裕固族民歌

王恩科
原创
科技创新,让未来发展不可思议
收藏

甘肃非遗(裕固族民歌):作者静宁果农王恩科

裕固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歌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情感和历史的载体。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些悠扬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发展起源与文化背景

**历史渊源:**裕固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其祖先是古代回鹘的后裔。据《乐府诗集》记载,裕固族最早的民歌可以追溯为《敕勒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便是裕固族先民的创作。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裕固族民歌随着民族的迁徙和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艺术特色:**裕固族民歌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前者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音调接近蒙古族民歌;后者则较为平和深沉,更多地继承了回鹘民歌的传统。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形式多样,有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等。

**代表作品:**裕固族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西至哈志》《黄黛琛》《萨娜玛珂》等,不仅记录了裕固族的迁徙史,还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场景。这些民歌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展现了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

裕固族民歌中的故事剧情丰富多彩,如《西至哈志》讲述了裕固人被迫离开故乡西至哈志的历程,歌词中描述了他们赶着牛羊、驮着东西,沿着祁连山迁徙的情景。《萨娜玛珂》则歌颂了一位部落首领妻子在迁移途中英勇抗敌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的缅怀和崇敬。

**对农业的影响:**裕固族民歌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裕固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常伴随着放牧、割草、捻线、擀毡等劳动活动而产生。例如,《擀毡歌》就是在擀毡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这些民歌不仅调节了劳动节奏,也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劳动者之间的凝聚力。

未来传承保护与发扬方案

**传承现状:**目前,裕固族民歌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能够传唱民歌的歌手越来越少,许多民歌已经随着老歌手的去世而消失。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采录、整理了大量民歌,并制作了相关的音视档案。其次,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此外,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获得了裕固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进一步推动了民歌的保护工作。

**未来展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裕固族民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唱民歌;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歌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三是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以民歌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裕固族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裕固族人民情感和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对裕固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和保护,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