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洗手日|科学洗手,生命的守护

咚咚喵
咚咚喵科普,关注健康和生活方式
收藏

联合国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50万名儿童因为腹泻病而丧生——这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小生命因为病菌感染而离开。而这些死亡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洗手来预防。洗手,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与我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今天是世界洗手日,我们不再单纯谈论洗手的重要性,因为它早已深入人心。那么人类究竟是怎么发现洗手这么有用的?这得从细菌感染的发现说起。

1676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然而当时的人们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一无所知。与此同时,感染疾病在全世界肆虐,这些疾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直到19世纪,医学界对许多神秘的高烧和器官衰竭事件仍然无法解释。当时,产妇的死亡率尤其高,许多妇女在生产后因突发高烧不幸离世。匈牙利的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决心解开这一谜团。他通过对众多病例的分析和尸体解剖,最终得出一个令人痛苦的结论:感染的根源来自医生的双手。正是这些手将“看不见的致病微粒”通过伤口传递给了病人,从而引发了致命的感染。

塞麦尔维斯希望在医院推行用消毒液洗手,但他的同事们对此观点多有怀疑,洗手的规则并未成功推行,产妇和病人依旧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位医生因为不被认可,逐渐变得疯癫,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医生不洗手、不给病人清洗伤口简直难以想象,但在不到200年前,一切悲剧都真实地发生着。许多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知识和习惯,背后堆积着无穷的血和泪。

到了今天,人们从小就被科普教育洗手的重要性,这使得洗手变成了现代人脑中的“内置程序”,不会轻易忘记。
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洗手和没有正确洗好手带来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在我们意识到“手脏了”之前,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早已悄悄在我们的皮肤上“安营扎寨”。许多我们看似干净的表面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病菌不仅无处不在,还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一项研究表明,在办公室环境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点的细菌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传播到50%-60%的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其他物体。这些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多个表面,增加感染的风险。比如,手上携带的细菌可能引发如手足口病、胃肠道感染等多种疾病。

尤其在一些卫生设施匮乏、不能及时方便洗手的地区,手上的病菌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据统计,全球依然有40%的人口在家中无法获得基本的洗手条件,这让他们每天暴露在病菌的威胁之下。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洗手更是一种奢望,而他们也因此更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陷入健康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在我国,洗手设施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居民家中,都配套十分完善。然而,真正做到“正确洗手”、懂得洗手的人并不多。很可能这么多年,你一直都在“洗错手”。

报告显示,国人的正确洗手率只有4%。许多人以为随便用点水冲冲、搓几下香皂就算完成了,但其实这种“潦草”的洗手方式无法有效清除手上的病菌。要做到真正的“清洁”,洗手的步骤可一点都不能省。

首先,洗手得选对时机。吃饭前、上厕所后、外出回家、接触病人后,都是“必洗时刻”。

其次,流水是洗手的关键。静止的水里可能已经藏满了病菌,只有流动的水才能彻底冲走这些“隐形敌人”。

再者,肥皂和洗手液是病菌的克星,它们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油脂和污垢,让病菌无处藏身。

最后,洗手的时间要足够。至少20秒才能确保病菌被彻底清除。

总的来说,洗手不仅仅是个人卫生习惯,更是一项全球性的卫生工程,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之一。

世界洗手日的设立,正是为了提醒人们:别让洗手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变成健康的大问题。打好“健康保卫战”,我们得从每一次认真的洗手开始。只要每次洗手坚持20秒,就能把手洗得更干净,让健康离我们更近,你愿意吗?

资料来源
[1]胡云天,甄橙.举手之劳健康常伴——全球洗手日[J].中国卫生人才,2019,(02):72-73.
[2]谷晓阳,甄橙.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的故事[J].中国卫生人才,2015,(02):88-89.
[3]卫生部称96%中国人不会正确洗手[J].药物与人,2011,24(12):4.
[4]杨翠华.预防疾病,从正确洗手开始[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2020:4.DOI:10.26914/c.cnkihy.2020.023102.
[5]由于缺乏配备肥皂的洗手设施,数以亿计的人口面临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及其他传染病的风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EB/OL]. https://www.unicef.cn/press-releases/lack-handwashing-soap-puts-millions-increased-risk-covid-19-and-other-infectious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咚咚喵科普
审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陶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评论
科普657063b638a83
贡生级
已读
2024-11-19
北郊社区居委会狄莉
学士级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