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标准日 | 这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文物,竟然藏着秦统一天下的秘密?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是福建省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
收藏

每年的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件文物,就与“标准”密不可分——它,叫做“商鞅方升”。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商鞅方升深2.3厘米,通长18.7厘米,宽6.9厘米,重0.7千克,也就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掌略大

如果没有提前做些功课,第一次见到商鞅方升,很可能会直接忽略,因为它着实有点不太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铜器,实际来头可大了!它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所以能有这一连串头衔,是因为它不仅是目前现存唯一见证秦朝“商鞅变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其器身外壁的铭文显示它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铭文75字,分成两段,时间相隔一百多年。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器以载道”。现在我们就以这两段铭文为线索,了解商鞅方升所载的秦朝大一统之道01****读懂商鞅方升

  • 铭文一——商鞅变法、秦统一度量衡

“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这一组铭文的位置在器侧及器柄对边(见下图)。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十八年”指的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是秦国当时的最高官职,“鞅”即是指商鞅。这句话的大意是:“秦孝公十八年,齐国派遣使团至秦国商议大事。同年冬天的十二月乙酉日,大良造商鞅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该方升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商鞅实行的变法中有一条名为“废井田开阡陌”,即允许人们开垦无主荒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国家根据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征收赋税,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但随着耕地田亩和税收的增加,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以往秦国各地的量具标准并不一致,想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面积计算和税赋征收非常麻烦,制定统一的标准变得十分迫切。统一的税收标准催生出统一的称量用具,而且当量具被制造、下发到地方,基层官员也需要掌握一套通用的检校制度。基于这些迫切的改革需求,商鞅方升作为“标准计量器”正式诞生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商鞅方升的标准容积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也就是3×5.4×1(单位:寸)。

1981年,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邀请上海计量测试管理局对这件方升的容积进行了精密计算,最终结果折合成现在的202.15毫升,并由此测算出商鞅尺为23.192厘米,寸为23.192毫米。

《汉书·律历志》云:“量者……用度数审其容。”商鞅方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度’是指长度,也就是用已知长度去计算容量的方法)”的国家级标准量器的实物。

  • 铭文二——秦始皇统一六国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一组铭文的位置在器物底部及第一组铭文的对边(见下图),它刻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大意是“二十六年,皇帝一统天下,百姓安宁,诏令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矫正度量衡器,代替列国原本各有差异的量制,让境内百姓都能明确知晓。”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继壮大,政权割据势力造成了各国之间明显的地域差别,除了各国颁布的“公量”,各公卿大夫还设有“私量”, 混乱的度量衡制度大大限制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为文化传播、经济贸易的开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虽然各诸侯国陆续都有变法,但秦国是其中唯一贯彻执行变法的国家,度量衡的统一,加强了秦国内部的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内的经济流通,使秦国迅速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七雄”之一。

于是在与“铭文一”时间相隔123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随即颁布诏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这则诏令向世人宣告了2000多年前,国家大一统时代的到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为国家集权、社会稳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除前两段长铭文外,商鞅方升前壁还刻有**“重泉”二字,为地名,在今天的陕西蒲城,考古人员猜测可能是这件方升首次颁布的地点;右壁刻有“临”**字,同为地名,在今天的山西临县,说明随着秦国的进一步扩张,这件方升曾跟随征服者来到了新的地区,继续履行统一度量衡的任务。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02****秦代的部分度量器及应用

除了商鞅方升,各地还陆续出土了秦代的始皇方升、铜椭器、陶量,以及用于称重的铜权等度量器具,其中就有刻着两份诏书的“两诏铜权”。

两诏铜权。图片来源:甘肃博物馆这枚拳头大小的精致小“秤砣”上,除了和商鞅方升一样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还有秦二世元年诏书九行、共60字:>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记得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记得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诏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定下的制度,后人只是继续实行,不敢自称有功德。现在把这个诏书刻于左侧,使(天下人)不致有疑惑。”由此可知度量衡制度的实行及贯彻。说到这儿,我们能看出,秦始皇颁布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诏令,并不是大一统之后才出现,而是从商鞅变法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检验得来的,以律法治理国家,在各地发放统一的国家标准量具,从而达到对全国的统一管理。秦始皇帝陵里千人千面却又整齐划一的兵马俑,还有不同地区出土的秦代兵器、瓦当,它们虽然相隔千里,却有着统一的工艺标准,这些都成为统一度量衡制度在全国普及的有力证据。

有意思的是,通过大量出土的秦代度量器具,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度量衡制度的推广和延续,但是一直到两汉时期,度量衡制度的理论体系才逐渐得以完备,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度量衡制度再次陷入混乱,直到隋开皇年间,才又重新进行统一

中国历史上新朝初建、立国稳政的头等大事,就是对度量衡的制定和颁布。今天我们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太和殿前陈列的唯二两件器物,就是测日影的日晷,和乾隆时期的标准量具“嘉量”,可见“度量衡定,天下一统”的重要性。

为什么“标准”如此重要?

它看起来只是低调地藏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手机充电器接口有充电标准,饮食、服装也都有国家安全标准……从一家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标准”可以说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你还发现了哪些“生活中的标准化”,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参考文献:

[1]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商鞅方升容积实测[J].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1.

[3]关增建.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J]. 质量与标准化, 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