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清晨,江苏省如东县长沙镇的海滩上阴风怒号,气温降到了零下。当地居民注意到浊浪涌动的海滩上矗立着一座小山包,凑近一看,竟是一头搁浅了的抹香鲸。随后,人们又在不远处发现了另一头搁浅的抹香鲸。
如东县海滩上搁浅的抹香鲸 | 果壳网 / Youtube
搁浅鲸鱼的难题
鲸鱼搁浅算不上多么罕见的自然现象,关于它的记录贯穿了人们认识海洋的历史。1611年11月,“五月花号”上的乘客在今天的马萨诸塞州近海看到了大量的鲸鱼,但近在咫尺的群鲸并未引发什么歌颂自然的诗兴,殖民者感慨自己缺乏捕鲸炼油工具,白白错失了一次发财的机会。不过,很快啊,他们惊喜地发现,新英格兰地区简直是鲸的天堂——露脊鲸、抹香鲸、领航鲸成群地在海里游弋着,时常还有或死或活的鲸流落海滩。
新英格兰地区的捕鲸业一度非常繁盛 | Currier & Ives / Wikimedia Commons
越来越多的“赶海人”被天降财富吸引而来,渐渐地,不满足于靠天吃饭的部分人开始联合起来成立捕鲸船队和企业,掀开了北美捕鲸史(同时也是区域性物种灭绝史)的序幕。
现代捕鲸业 | Australian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Service / Wikimedia Commons
从第一次目睹鲸鱼搁浅起,人们就在猜测这种自杀行为的动机,然而直到现在,人们还对鲸类搁浅的秘密还是一知半解。搁浅的鲸或许是生病、受伤了,或许是导航系统受到了磁场或声呐的干扰,或者是迷宫似的浅海水文状况将它们困住。还有一种情况更糟:有些社会性较强的鲸(比如领航鲸)可能会不愿意丢下已经搁浅的个别成员,最终导致整个鲸群的大规模搁浅。
搁浅的抹香鲸 | Richard Humphrey / Geograph.com.uk
一般来说,救助搁浅的小型鲸要相对容易,大型鲸一旦搁浅,命运往往就很凶险了。从离水的那一刻起,大鲸失去支撑的身体就在逐渐崩塌,庞大的体表面积难以得到及时地保水,就算是要强行搬运,起重机械也很难在海滩上操作。况且大型动物总是很危险——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
让搁浅的鲸鱼返回海中,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 | eddieg28sp / Youtube
2004年1月24日,一头长17米的雄性抹香鲸被冲上了台湾省云林县的海岸。经过了数天的原地发酵后,鲸尸的腐败程度已经相当可观。26日凌晨,这具重约50吨的遗体转运路过台南市中心时,猝不及防地原地爆炸,腐败的血液和内脏四处喷溅,街边店铺车辆和围观群众纷纷遭殃。爆炸性的一幕被视频记录了下来,至今还在互联网上流传。
事后,这条抹香鲸(的剩余部分)继续了它的旅程,被制成了骨骼标本展于台江鲸豚馆。
鲸尸炸弹 | On Demand News / Youtube
这惊悚略带滑稽的一幕印证了一具巨型尸体可能带来的风险,再加上漫长的腐败过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人们往往需要在搁浅鲸尚未死亡时提前考虑它们的后事。对于那些已经了无生机却还在苟延残喘的搁浅鲸,人们动用过毒剂、枪弹甚至炸药来进行人道处理,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种方法能够体面快速地为搁浅鲸执行安乐死。
对搁浅的鲸鱼进行尸检 | USACE NY / Flickr
我们已无法知道搁浅在如东的两头抹香鲸是在哪个时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知道它们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为了纪念,人们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洋洋”和“沙沙”。其中的洋洋长14.88米、重达40吨,下颌骨长4.3米,尾鳍宽3.85米,是一尾体态标准的成年雄鲸,相较之下,雌性抹香鲸要小得多,一般长约12米,重约15吨。
抹香鲸群 | Will Falcon / Wikimedia Commons
抹香鲸<点击查看抹香鲸日历旧文>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齿鲸生物,主要的活动范围是暮光区(一般指从200米深一直延伸到1,000米深光线昏暗的深度)的深层海洋,他们分布广泛、数量不少却又神秘莫测,是海洋生态系统垂直方向能量流动中重要的一环。
深海中的神秘巨兽 | Gabriel Barathieu / flickr
比起在台南市当街爆炸的那头抹香鲸,“洋洋”被发现时的状态要好得多,留给了人们充分的选择。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在大连将其制作成塑化标本,同时,“沙沙”被制成剥制标本,皮肤和骨骼分别展出。
新加坡李光前自然博物馆保存的抹香鲸骨架标本 | budak / Flickr
塑化标本的世界之最
生物塑化技术是一项发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本制作技术。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展有一颗重约200公斤的蓝鲸心脏塑化标本,因大尺寸鲸塑化标本的稀缺,它一度成为了安大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安大略博物馆展出的蓝鲸心脏 | CityNews Toronto / Youtube
生物塑化大致需要分四个步骤完成:首先要固定,使用药剂(通常是甲醛)防止组织分解并且固定形状;其次脱水;随后在低温真空负压环境下使用硅橡胶、聚酯或环氧树脂逐步代替原有的组织结构;最后再通过化学药剂、热或紫外线将脱胎换骨的标本硬化。
抹香鲸塑化标本的细节 | vb / 物种日历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塑料”原位替代抹香鲸全身组织器官中原有的生物大分子,以求保留鲸身外形,同时展示内脏、肌肉等内部结构特点,这个过程和化石形成有些类似,理论上也可以无限期保存。只不过在化石形成过程中,是矿物质填充替代了生物组织,而且经历的时间更漫长罢了。
塑化后的抹香鲸骨骼和内脏 | vb / 物种日历
乍一看倒是挺简单,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三步”那样,然而技术团队要完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塑化标本,绝不是放进浸泡罐里就能完成的手工制作。为防止“鲸爆”,制作团队先给鲸尸排气,再取出了十吨内脏,灌注福尔马林。接下来,重达40吨的“洋洋”运往大连,被分解成差不多600块,其中骨骼120多块,肌肉300多块,分别进行清理固定,最后再重新拼装整合。整个制作过程中用去丙酮360吨、硅胶40吨、钢材5吨,及手术刀片138公斤。
2020年5月30日,制作周期历时四年的抹香鲸全塑化标本终于在大连展出。9个月后(也就是最近),“洋洋”将回到它的发现地如东长期展出。
塑化后的抹香鲸骨骼和内脏 | vb / 物种日历
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无数次地夸赞抹香鲸的美丽,感叹它毁灭性的神力。在同大海搏斗的漫长岁月中,抹香鲸给死里逃生的捕鲸人、饱经风霜的水手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怪谈,即便是目睹过抹香鲸遗体的人,也无不为这优雅的生物倾倒。而那静静躺在博物馆的抹香鲸也足以为我们的海洋文化提供一个精彩的注解,告诉我们海洋中泳动着怎样的一种传奇。
抹香鲸已经成为了人类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 NOAA / Flickr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