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为什么有人刻意耍帅时,容易让别人很反感?

科普中国新媒体
原创
科普中国新媒体官方账号
收藏

最近,某电视剧里一演员的动作引起了众网友的调侃,一时之间大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模仿。这种“手指紧贴鼻梁”的动作配合上凝视前方的深沉表情,表现出一副看起来很酷很帅的样子,网友称其有一种“抽象派”的搞笑感。

图源:某社交平台

虽然这只是影视剧里的一种表演方式,但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见过不少这种刻意“耍帅”场景,例如有些人故意做出wink或吐舌表情,平常聊天时一些中文很容易表达的词语却频繁夹杂英文词汇等。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刻意“耍帅”,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会反感,有些人却会喜欢。

反感刻意耍帅

可能是因为认知失调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一个自我呈现理论(Self-PresentationTheory),也叫作印象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情境中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的某些特质,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赢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所以,刻意“耍帅”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呈现方式,通过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或话语,向外界强调和展示自己某些方面的特质,例如秀肌肉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材和力量,频繁在中文交流时夹杂英文是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夸耀自己的财富或人脉资源等,给他人留下“酷炫”“有能力”或“与众不同”的印象。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自我呈现本身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或者在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向他人表现出自己的各种特质,无意间就完成了一次自我呈现。有时候为了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喜爱,也会耍耍帅,刻意地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这并不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而问题在于,当这种自我呈现过于明显且不太自然时,可能就会突破某种我们内心预期的“边界”,让我们感到“这好像不符合我的认知”,心理上会有一种“抗拒”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指的是当我们同时持有多种相互矛盾的知识、观念和态度等认知元素,或某种行为与自己的某个认知元素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紧张状态。

当我们产生认知失调时,就会促使我们通过改变认知或行为,以及降低其重要性等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感,例如当我们对吸烟的人说“吸烟有害健康”时,ta可能会说“我爷爷吸烟不也活到了90岁”(改变认知),或者从此少抽一点(改变行为),也可能会说“有害健康的事情多了去了,吸烟不算什么”(降低其重要性)。

反过来说,如果认知失调一直存在,并且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就会持续感受到不适,这其实就是一些人看到别人总是刻意“耍帅”却毫不自知的时候,会感到“油腻”“反感”甚至有些“可笑”的原因。因为对方的耍帅看起来很刻意,也不自然,不符合对ta的印象和认知。

总是刻意耍帅

可能是“过度心理补偿”

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角度来看,过于频繁和夸张的“耍帅”行为可能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提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自身的缺陷、不足或挫折时,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达到心理的相对稳定和满足。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因为自身的弱小和对环境的依赖而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激发个体的动力,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追求优越,以弥补内心的不足。心理补偿机制就是个体在追求优越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心理策略,它可以帮助个体克服自卑感,实现心理的平衡和成长。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补偿的表现,因为人无完人,我们身上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所以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正常来说,心理补偿会以一种激发成长动力和保持心理平衡的形式出现,是一种良性的心理机制,例如一个从小身体羸弱的人会通过运动和健身来提升身体素质,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可能会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中,用这些领域的成就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补偿。

但是有时候,当一个人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时,可能就会表现出一种“过度补偿”的机制,即过度追求某种优势或成就,甚至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例如一个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而变成“拜金主义”。

过度补偿往往会需要外界的认可来维持自我价值感,降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非追求自我内心力量的成长和强大,所以这种补偿往往只能短暂达到效果,难以长久维持,并不能真正疗愈内心的缺失感。

因此,从心理补偿的角度来说,适当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和社交策略,而过于刻意地“耍帅”就有可能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表现,暗示着一个人内心较为深层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刻意耍帅”

也可能是“真帅”

当然,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别人是“刻意耍帅”的时候,也不能排除别人是“真帅”的可能性,这种对耍帅行为的反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被隐藏或压抑的情绪。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判断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这种比较可以向上跟更优秀的人比较,也可以向下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分别称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

当我们看到有人“耍帅”或炫耀时,就会自动激发我们的“向上比较”,让我们不自觉地感到自己的某些不足,或者触及到了自己内心深处较为薄弱和不安的部分,从而将对方的正常表现视为一种刻意的炫耀,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感受,例如嫉妒、反感、愤怒、不屑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很自然的心理反应。

但是它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觉察能力不足或潜意识对负面情绪的压抑,导致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和真实想法,而是会采用投射或贬低的方式,认为对方是出于虚荣或者装模作样,以此来保护自身的情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所以,有些时候刻意耍帅的行为也不一定是对方有过度的自我呈现或心理补偿,也可能反映出了我们自己内心对于他人无意间的表现过于敏感,只是我们被这种反感的情绪占据了头脑,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在自动化地进行向上比较。

总而言之,从心理学来说,有时候耍耍帅其实很正常,也是社会交往中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过于频繁和刻意的耍帅行为,就有可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自尊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安和脆弱,有时候耍帅只是他们用来保护自我、获得认同感的一种方式。意识到这一点,在面对刻意耍帅的人时,也许我们就能够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心理动机,用一种更加友善和包容的方式来和对方互动,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或反感,从而让对方逐渐理解健康的自我认同并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对真实自我的接纳与成长。

参考文献

[1]Suls,J.,&Wheeler,L.(2012).Socialcomparisontheory.Handbookoftheoriesofsocialpsychology,1,460-482.

[2]Leary,M.R.,&Baumeister,R.F.(2000).Thenatureandfunctionofself-esteem:Sociometertheory.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32,1-62.

[3]Harmon-Jones,E.,&Mills,J.(2019).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andanoverviewofcurrentperspectivesonthetheory.InE.Harmon-Jones(Ed.),Cognitivedissonance:Reexaminingapivotaltheoryinpsychology(2nded.,pp.3–24).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策划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西吉县第七中学马慧娟
少傅级
虽然这只是影视剧里的一种表演方式,但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见过不少这种刻意“耍帅”场景,例如有些人故意做出wink或吐舌表情,平常聊天时一些中文很容易表达的词语却频繁夹杂英文词汇等
2024-10-18
科普ZSL
学士级
已阅读
2024-10-17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