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荒野机器人》热映!母爱何以突破编程的“囹圄”?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正在上映的电影《荒野机器人》讲述了机器人萝斯如何在荒岛上养育一只小灰雁,并把它培养成为大雁领队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彼得·布朗的同名畅销书,中文图书译为《荒岛机器人》,电影中的小灰雁在书中是小野鹅。

爱不是程序

机器人萝斯因一场意外漂流到了孤岛,捡到一只大雁蛋,并孵出了一只小灰雁,小灰雁把机器人当成妈妈并紧追不舍。而机器人原本被定义好的编程也被打破,一机一雁之间展开了一段关乎爱的故事。

对机器人来说,它要完成的是一个程序或者一个命令,萝斯原本并没有打算照顾小灰雁,“我的程序并没有告诉我怎么做一个母亲”。因为狐狸对她说你要照顾小灰雁,于是她突破编程限制,开始启动新的程序,给小灰雁吃的、教它游泳、在秋天来临之前教会它飞翔。如果说机器的程序代表理性的一面,那其他野生动物的繁衍、杀戮本能又何尝不是一种大自然的程序。

无论是机械地或者出于本能去完成做父母的职责,都不是真正的爱。比如,小灰雁要学习的三件事情——吃饭、游泳和飞行,代表的是一个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生理满足、生存技能以及独立本领。

为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将孩子培养成人。比如小灰雁不是什么都能吃,需要找到适合的食物。而机器人不能亲身示范游泳和飞翔,就先让小灰雁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去水里实践;飞行课程就找最优秀的雄鹰当老师。

刚开始,机器人只会非常机械地去执行任务。但是逐渐地,两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依恋。看到小灰雁逐渐长大,将要离巢而去,机器人妈妈也感到依依不舍。

电影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狐狸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独立,机器人说那就尽量让他在家附近独立。狐狸说:“好像妈妈都是这样,担心孩子受伤、总想保护,可是孩子终究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天地。”无论多么的不舍,但为了有利于小灰雁的成长,必须要让它在秋天追赶上迁徙的大部队。

世间的爱常常是为了相聚,只有亲子的爱是为了坦然的别离。

善用“印刻效应”教育子女

小灰雁为什么会把机器人当成妈妈?是因为小灰雁孵出来之后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机器人,所以它就会不停地追随机器人。这里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自“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最早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提出的,他发现在动物生命的早期、特定的敏感阶段,最早看到的移动的物体会对它产生不可逆的学习行为。假如,刚孵出的小灰雁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雁妈妈,就会紧追不舍,但是如果看到的是人类,也会跟随其后。

印刻效应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发生在特定的敏感时期;第二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第三,印刻的对象不一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或者同类,只要是在特定时间出现了合适的客体就会追随。因此,在教育学上要善用印刻效应,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多跟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去自由探索并焕发学习的激情。就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首诗中所写的: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就会变成他的一部分。或者是早开的紫丁香,还有那青草,那绚丽的朝霞,那红色白色的苜蓿草,还有池中好奇的鱼,以及那美丽的迷人的湖水,还有池中的水草优雅地摇曳着。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诗歌用形象的方式强调了孩子在成长中最初接触到的事物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启示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因为他会被他得到的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塑造。

《荒野机器人》是一个科幻故事,内核思考的是爱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与技术的关系。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区别于机器的能力,那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悲天悯人的情怀、海纳百川的大爱……这都是推动人类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者李峥嵘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评论
科普中国●yling
庶吉士级
《荒野机器人》是一个科幻故事,内核思考的是爱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与技术的关系。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区别于机器的能力,那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悲天悯人的情怀、海纳百川的大爱,这都是推动人类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4-10-19
内蒙古赵华
庶吉士级
虽然《荒野机器人》是一个科幻故事,但是其核心内容反映了人类对人工智能需求的体现,希望它们和人类一样拥有爱。作为一名家长,希望孩子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悲天悯人的情怀、海纳百川的大爱等,因为只有世界充满了爱,人类才能源源不断的进步。
2024-10-19
无为通达
学士级
《荒野机器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母爱如何突破编程的“囹圄”,更让我们思考了科技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让我们一同见证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探索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