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杭温高铁开通!秋收近了,来自杭州的科技特派员到温州山区小镇更快了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浙江科普是浙江省科协旗下官方科普账号。
收藏

离城市越来越远,楼房渐渐变得低矮稀疏,层层叠峦的山不断从眼前飞速略过,还在沉醉满眼绿意,温州北站到了。

9月6日,杭温高铁正式开通。当天下午,记者跟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学强坐上了第一天的C3617“复兴号”智能动车,从杭州西站开始,以350公里的时速,“狂奔”至位于温州永嘉的温州北站。

C3617“复兴号”智能动车 林辰辰/摄

1小时47分的高铁路程,再开一段通往乡村的路,我们抵达了他7年多以来的“第二工作现场”—永嘉县金溪镇。

一下车,来自山区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确实方便多了,”郑学强感叹,“下次早上出发,我就能当天来回了。”

一次秋收前的奔赴

郑学强是省农科院驻派温州永嘉金溪镇的一名科技特派员。上周的8月底,他刚从金溪镇出差回杭。“那一次,我从早上7点出发,下午1点多才到金溪,扒上一口中饭,就得趁着日光赶紧下地看看了。”6日下午1点,记者在杭州西站看见了郑学强。今年是他担任科技特派员的第10年,也是派驻金溪镇的第7年。

去年秋天郑学强在金溪镇作技术指导 受访对象供图

找站口、刷身份证进站、放好行李坐下,郑学强对于坐高铁的一切流程都十分熟稔。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去金溪镇出差1-2次,在这条跨越南北、长达200多公里的公路上,留下了太多足迹。

但这次“高铁出差”,对他来说还是十分的新鲜。上车后,郑学强经常拿起手机拍摄窗外的风景,他说:“隧道更多了,沿途停靠的浦江、磐安,义乌站也是第一次坐高铁经过。”

郑学强乘坐杭温高铁 林久昀/摄

大约开车1个小时后,沿途招牌上,“温州”字样越来越多。“这次,主要是去看看田里的稻花鱼。”郑学强告诉记者,进入9月,就离秋收不远了。大概再过一两周,金溪镇茶一村的水稻就能成熟收割,到时候远远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梯田上金灿灿的稻田相映成趣,会呈现出一副壮观丰收的景象。

“过一阵你们再来看,风景很美,还有鱼可以吃。”郑学强自豪地说道。今年,他在茶一村统一“定制”和推广了传统稻花鱼的种植模式。鱼苗和稻田共生,稻花、水生昆虫能养出肥美的鱼,鱼的生长为稻田活泥增氧、提供有机肥,生态互利的循环中,能大幅提升农民们的收入。

后面几天,郑学强要再下田里看看,在丰收季前,扫除可能会发生的病害情况,同时为当地农民们做一些技术指导。

金溪镇稻田 林辰辰/摄

一场为期七年的坚持

走进金溪镇,湛蓝的天空、蜿蜒的小溪、依山傍水建造的房子,映入了记者的眼帘。据了解,这个位于温州西南部的小镇于2016年正式建制,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拥有深厚的文脉,是永嘉学派和东瓯南拳的发祥地。

2017年,小镇成立第二年,郑学强就来到了这里。调研、开会、上山、下地,他要全面掌握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助力农业发展。

“早些年,高铁到不了永嘉,我只能先到温州南站,然后再坐大概2-2.5小时公交车到桥下镇,再转中巴车坐大概1个小时到金溪,”回想7年的出差路,郑学强很淡定,“这次从温州北出发,再经过新开的二级公路,眼瞅着每一段路都更平坦宽敞了。”

很多浙江人没听过金溪,但大多尝过来自金溪的枇杷。“浙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金溪这块地域传承了800多年的特色产业。此前,金溪枇杷经常会受到冻害影响,村民们辛苦耕作了一年,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却可能颗粒无收。同时村民种植技术的匮乏和销售理念落后,也限制了枇杷产量与质量的提升。

面对这一情况,郑学强决心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枇杷品种引入金溪,推动当地产业进一步发展。

“2017年,我们尝试了温室大棚,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当年低温天气的影响下,大棚枇杷亩增产依然能达500多斤,亩增效6000元左右,但智能大棚的造价还是太高。”为了解决根本问题,郑学强多次奔波于杭温两地,也积极向兄弟县市“取经求教”,先后引进了枇杷晚花栽培的种植技术,以及耐冻、抗日灼、耐裂果的枇杷新品种“漫山虹”和“迎雪”。

在郑学强和当地农业大户持续不断的探索、培训、宣讲后,截至2023年5月,金溪镇枇杷产业累计增收1000余万元,种植面积增加到6000多亩,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金溪镇吴宅村的枇杷树 林辰辰/摄

一个共同富裕的梦想

这里是示范推广过种植技术的枇杷园;那边曾经开展过抗番薯茎枯萎病新品种‘浙薯86’的示范推广;脚下的稻田,正在努力开展有机优质稻的古法种植和产业开发。站在金溪镇的这片土地上,郑学强对每一处农产业都“如数家珍”。

走进每一块田,种植户们也都热情得迎上来,亲切地叫郑学强“郑老师”,和他唠起了最近农产品的情况。在吴宅村,种植大户吴献览带我们去看了枇杷新品种植基地,他说:“多亏了郑老师,我们的枇杷种植基地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这么多年下来,有一个最特别的感受就是,其实村民们都很渴望新技术。”郑学强回想,每次下乡的培训和宣讲,都有很多村民会围着他,询问怎么让自己的农田更好。

他想,作为一名“科特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各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成果,为大家搭建一座共同富裕的桥梁。”

金溪镇茶一村的稻田 林辰辰/摄

眼下,金溪镇正谋划建立一个枇杷产业园,依托优质枇杷产业链,打造集旅游、休闲、采摘、观光、研学等为一体的文旅路线,助力小枇杷生长成“大产业”。

“以前我们的枇杷节会吸引不少周边的温州市民来采摘、游玩,品质优良的枇杷和古村美景收获了不少好评,”郑学强遗憾地说道,“但金溪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枇杷节的影响力依然有限。”

杭温地铁开通后,温州北站开门迎客,金溪镇有机会“站”在离游客们更近的地方,山区小县也能奔向更大的梦想。“希望新高铁能吸引更多的公众来到金溪,也能带来更多的人才和技术,让这块被大山围绕的宝地,收获更多的目光。同时,切切实实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郑学强说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10-18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