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意过衣服的标签,一定看到过“聚酯纤维”四个字,它又称“涤纶”,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纺织品材料。但与天然纤维相比,聚酯纤维更容易起毛起球。
近日,一款抗起毛起球聚酯纤维在“纺织圈”里悄悄火了,该纤维制成的纺织品,不仅耐用美观,而且不易起毛起球,为纤维新材料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图:凌荣根 图源:受访者提供
73岁的凌荣根,正是这款新型纤维的创造者。他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长期从事纺织工程技术的教育教学和研究,退休后服务于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担任总工程师。
凌荣根告诉记者,聚酯纤维分为聚酯长纤维和聚酯短纤维两种,聚酯长纤维是不会起毛起球的,而后者易起球起毛问题是行业长期以来的痛点和难题,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都在努力,但进展都不大。
图:抗起毛起球聚酯切片 图源:受访者提供
为了改善聚酯短纤维易起球的特定,凌荣根带领的团队奋斗多年,发现通过改变纤维中的分子结构,可以改变纤维的性质,就像生命科学中利用“基因编辑”方法,通过改变生物物种的基因,从而得到新品种。
“我们通过在聚酯短纤维中引入新基因——多种复合单体嵌段共聚,有效阻止纤维分子链间的相对滑移,降低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从而有效解决了聚酯短纤维易起毛起球的问题。”凌荣根解释道,纤维分子链的相对滑移会把丝拉长,而滑移拉长就会起毛起球。
解决了材料的“基因”问题,凌荣根团队还不断优化纺丝工艺,通过在纺丝过程中精细控制纺丝温度、速度和拉伸比等关键参数,进一步优化了纤维的性能。
在凌荣根看来,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图:抗起毛起球聚酯短纤维及制成的纱线 图源:受访者提供
除了抗起毛起球聚酯纤维,团队还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纤维。抗菌、远红外的恩特丝纤维、不受色调限制的浅白色石墨烯锦/涤纶纤维、轻量高弹保暖聚酯纤维……这些纤维具备独特的性能优势,将在纺织全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医疗保健等领域。
新型纤维的背后有着一支跨学科研发团队,涵盖材料学、纺织学、工艺学等领域。据介绍,目前团队成员近60位,核心成员主要由浙江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士、工程师组成。
目前,团队参与的项目不止局限在纺织,还涵盖新材料、化学品等多个领域,其中多个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获得了省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在抗菌、远红外纤维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新型纤维的研究成功,是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大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教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才得到的。”回顾研发历程,凌荣根感概万千,“研究过程中,也离不开桐乡政府、学校等各方的力量支持,是他们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坚持到现在。”
图:由抗起毛起球聚酯纤维制成的面料及毛衫 图源:受访者提供
目前,新型纤维已经吸引了来自浙江、江苏、北京、山东、广东、香港等全国各地的客户慕名前来洽谈。值得一提的是,凌荣根团队所在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正计划合作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生产联盟,希望通过“新型纤维制造”技术带动聚酯纤维行业产生经济效益,赋能产业发展。
“接下来将会和一些团队合作,针对新型纤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快完成从生产制造到市场推广市场的产业链闭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凌荣根表示。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制造产业能力与贸易规模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堪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纺织业的直接就业人口超2000万,是就业的蓄水池。
对于像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更是要以创新之钥打开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大门。
而在采访过程中,凌荣根反复和记者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句口号,需要真抓实干。今年73岁的凌荣根,依然带领着团队奋斗在创新的一线,不懈探索“从无到有”的新可能,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一些系列新型纤维,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创新力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产业开辟出不胜枚举的新赛道,凸显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在凌教授和团队身上,让我们相信,科技创新的道路总是漫长而曲折的,在新赛道上,成功值得欣喜,失败也很正常。只要有足够信心耐心,新质生产力或许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