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全弟
专攻磨玻璃结节而扬名的上海肺科医院主任医师赵晓刚,是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也许,很多人包括我以前都不太清楚这个称号的含金量,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这个评选的上一届,第十三届杰出人物里有华山医院的张文宏主任;下一届,第十五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磨玻璃结节是隐藏在人体内的“炸弹”,它可能会炸,可能不会炸。要炸,什么时候炸?关键是,看住它。赵晓刚主任就是紧盯着磨玻璃结节并始终捏住这枚炸弹“引信”的人。赵医生除临床手术刀外,还有一把无形的科普手术刀,详细解说磨玻璃结节的众生相,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了见面和更多不见面的病人的心头之患。赵医生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做了18分钟关于“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前世今生”的演讲,影响很大。他还和胸外科前主任姜格宁教授一起接受过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科普磨玻璃结节的知识,厥功甚伟。
教你认识结节
磨玻璃结节,仅仅是一个影像学上的名词,通过CT,可以看到它出现在人体的肺部上。是炎症感染,还是惰性肿瘤?前者三到六个月,通过消炎治疗,包括中药,影像上有可能消散了,就是炎症,基本上排除了肿瘤的可能。后者则是长期存在了一年以上,肿瘤的可能性很高。如何辨别是炎症还是肿瘤,则需要读片医生的精准判断、主治医生的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结节变化时,磨玻璃结节在影像上的大小做出来是有误差的。怎么会有误差?误差是多少?请听专家和科普达人赵晓刚主任医师说:“平均1.7毫米”。他解释,一是患者被推进CT室时,被要求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开始扫描,做完CT检查后方可开始下一次呼吸。这口气吸的深和浅,决定了进入肺部气体量的多少,从而间接影响了肺脏的大小、结节的大小。CT捕捉到结节的那一刻影像,是即时的、瞬间的,扫描初始的肺部大小自然影响着结节大小。二是读片医生的视觉观察,也有不同,这是人为因素的误差。
很多人知道自己有磨玻璃结节,忧心忡忡,有的到了谈“磨”色变的地步。其实,只要磨玻璃结节初始直径很小,那么就有可能在之后的多年内一直很小,保持不变,大多数人也就一年一次随访即可。但是,直径小就一定不是坏东西吗?也不能这么讲,它可能刚刚向不好转变,甚至就是个坏东西,这就需要有人管住它,不让它干坏事。话又说回来,这个东西生长缓慢,即使是癌,也是惰性癌。既然它不积极,我们也不要轻易去捅这个马蜂窝,要靠医生去监视和管控它,那就是随访和体检,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再进行手术切除。
有人要问,多大了才需要手术切除呢?一般的界限是8毫米,然而也不是绝对。据我知道,原先的界定是6毫米,赵主任听我说后也笑了,确实是标准提高了,因为磨玻璃结节太多了,水涨船高,手术的考量也就需要随之变化了。
字面理解,磨玻璃结节肺癌最早期的阶段叫做原位腺癌,其实在202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原位腺癌原地站着不动,未突破基底的那层膜,我们可以不理睬它,就是不动它。但是,一定要密切关注它,根据医嘱随访。三个月、六个月,以后根据情况再决定需要多长时间复查。目前,确诊原位腺癌,医生是根据影像学改变征象来判断的,是不是马上动手术,这个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也有争论。美国对于纯磨玻璃结节的开刀选择在20毫米,相比之下,国内更勤快一点。是手术,必定有伤害,尽管是微创。当然还要看位置,不同部位的手术对人的身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两害相遇取其轻,这是手术与不手术的重要前提之一。
原位腺癌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微浸润性腺癌,一般来讲,它突破了基底膜,但对周边的侵犯很微小,局限在5毫米以内,基本上来不及转移,属于最早期的恶性肺癌。术后对人的影响不大,预后效果也比较好。
磨玻璃结节在8毫米以上的患者要重视,一旦发现长大,手术毋庸置疑。这块身体内的“土壤”要长这么个东西,源于外界的刺激与自身的基因反应,无法改变。至于如何开刀,赵主任讲了几种常见的手法,如楔形切、肺段切、肺叶切、联合段切等,其它特殊手段,余不略及。
还有,磨玻璃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并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前提。对此,赵晓刚运用哲学和医学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换位思考患者的需求,这也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治”不惟是开刀和药物,还包括心理疏导,把有碍病体的思和想的精神负担“引流”出身外。据此,赵晓刚在国内同行中首次提出磨玻璃结节开刀与随访同时并举综合考虑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医患共同决策”的举措。
赵晓刚还进修中医,诊治时中西医并举。他认识到适当考虑运用中医调理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是可能的。他还研究哲学和医学的关系,运用到治疗实践中。如有的患者,心事特别重,念念不忘身上的结节,不开掉可能会憋出抑郁症来。怎么办?这个也要考虑到。有的结节如果长在肺部的边缘,对人体的影响不大恢复也快,那就开,开了就把患者心里的“结节”也开掉了,开好了。
总之,赵晓刚认为,磨玻璃结节腺癌最佳的开刀时机,是在它的转移成功之前。
医患共同决策
请看赵晓刚主任开刀与随访的三件事,不是道理,是病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一位患者,来自河北石家庄,他的肺结节从CT上看,很像肿瘤,真的像。但是,世上事,总有例外。不要急着开刀,赵医生先给他开了消炎的西药,同时郑重地建议他去看看中医,配一些清热宣肺的中药。
三个月后,患者来复查,影像学上的症状没有了,就是CT检查看不到了,完全正常。患者在当地已被宣判为“肿瘤”,医嘱立即开刀,如今到上海肺科医院,通过中西医诊治,赵晓刚主任帮他掐灭了心头的磨玻璃结节的“引信”,患者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送来了锦旗,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
高考临近,有18岁的小男孩来求诊。赵医生拿起CT片子一看,觉得不好,患者的磨玻璃结节存在一年多了,加上其它影像学征象,可以大概率判断为恶性。如果马上开刀,对小男孩的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势必影响到两个月后的高考。赵医生和患者的家长反复沟通,说明利弊,共同决策。最后家长被说服了,放心了,暂时不开,先把人生中高考这一件大事完成了再说。小男孩得的是微小浸润腺癌,比原位腺癌重,但仍属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刚才说了,这也是惰性癌,发展很慢,两个月等得起。家长就是听了赵医生的这些话,明白了,同意了。接着,小男孩考上了大学,再来手术,没耽误,因为是早期,术后也不用化疗。
医患共同决策,首先是医,必须艺高胆大,医术精湛,敢于担当,毕竟医生的保证也是有责任风险的。其次是患,看医生,懂道理,特别是要“识人头”,遇到像赵晓刚这样的好医生,也是一种幸运。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想做母亲,28岁,对于生育来说,年龄不小了,她也遇到了赵晓刚医生。医患双方沟通,如果先切掉,两年不能消停,期间需做CT检查。可是怀孕后,病人担忧体内的激素会不会起变化,从而刺激磨玻璃结节的长大。赵医生告诉她:目前医学上的文献资料没有证据表明怀孕刺激磨玻璃结节的生长变化.当时,患者的磨玻璃结节7.5毫米。最终,她听从了赵晓刚医生的建议,怀孕生下小孩,两年后手术,仍然是原位腺癌,而且没有长大,顺利切除,结果圆满。
大医如何练成
赵晓刚出生在山西长治市一个医学世家。祖父是很好的中医,父母也是医生。从小,他看见了祖父为上门求治的人号脉开方子,甚至也跟着祖父背过方剂。住在医院旁边的家属区,父亲经常从家里被叫到医院去处理急诊病人。有时候母亲外出,父亲只能带着他到医院急诊科。他看父亲做的小手术,如患者气喘不过来,管子一插上,引流,脸煞白的患者立马缓过神来,有了血色。从小就看,看多了,等到考大学了,他问父亲报考什么大学,父亲说就报医科大学吧。学习成绩出色,赵晓刚如愿考上了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分到很好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他从事的专业就是父亲的胸外科。子承父业,在当地传为美谈。现在成名成家了,赵晓刚仍抽空不辞辛劳回去为父老乡亲做手术。人生得以如此回乡省亲,远比衣锦还乡幸福得多。
工作了两年后,2001年赵晓刚报考上海二医大后改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研究生,接着硕博连读,2006年博士毕业分配,机缘巧合,知遇之恩,时任上海肺科医院院长高文教授将赵晓刚引荐到肺科医院。随后,赵晓刚又到了该院胸外科。当时,这个科室在打开局面奠定基础的姜格宁主任的带领下,名声很大,赵晓刚内心也很想进入姜教授的那个组,可是胸外科有七八十人,人才济济,像他一样从外地考入上海的优秀学子很多。最后他没有进入姜教授组内,但还是有幸地进入胸外科副主任陈昶教授的一组,这位年龄比他只大了四岁的专家,教给了他很多技术,还有更多的先进理念。赵晓刚记得十几年前,有一次肺开不下来,病人大出血,按照规定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叫人。结果,陈昶教授一到,立刻稳住了局面,止住了出血,他的手很巧,开刀非常好。他也很早就鼓励和支持赵晓刚精研专业之后去搞科普。赵晓刚说,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后来成为肺移植中心的主任、如今的肺科医院党委书记陈昶教授的帮助和培养。
我一直认定,三甲医院的师承是人才辈出、高手如云的关键。当然,还有自己的努力与悟性。
请看一位医生的工作时间作息表。赵晓刚六点一刻起床,洗漱完毕,早餐,七点多到医院,查房。周一三五开刀,一般是8到10台手术,赵医生通常把最难的手术放在第一台做,这时精力最充沛。每做完一台手术,他都会趁着下一台手术的间隙,去旁边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曾经连续五年,上午8时30分进手术室,到晚上10时出来,他就是这么干的。有一次,手术一直做到晚上11时,做完后,实在太累了,他就躺在医院的办公室睡一会,没想到,睁开眼睛时,天已经大亮了。
除了手术,周二、四门诊,有特需、专家、专家普通门诊。好!大赞,最后一个专家普通门诊的设置,体现了治病救人的医者大爱和倾斜困难群众的悲悯情怀。
好医生要付出,门诊后,晚上到家,赵晓刚连话都不想说,白天说的太多了。家里也跟着付出,原来是仁济医院心脏彩超医生的妻子,为了照顾两个小孩,辞职回家了。岳父母是上海人能帮着照料搭把手,赵晓刚的父母则远在山西,况且年岁也大了,纵然有心也是鞭长莫及。
有付出也有收获。赵晓刚一直记得2017年聘任副高、带组开刀,时任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教授当即拍板,从而开启了自己胸外科生涯的新起点。此后,医学世家三代从医的赵晓刚,获得了单孔胸腔镜专利、微创手术获奖人气榜2013年度全国第一名。2020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还担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一身多才多艺
赵晓刚喜欢写作。最早在2016年,他改写了一首《凡人歌》歌词,自写自唱,一时网上传播,点击量200万人次以上,其中“把生活放两旁,把救治摆中间”一句,更是感动了许多听众。
我观之,赵晓刚很有文学的范儿,他写的歌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网上红火,说明深受喜欢。他的嗓音也不错,有感染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英文诗歌,用拟人化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磨玻璃结节“我要当老大”的科普知识,这首诗歌被刊登在美国权威性学术刊物CHEST上,他也成为在该杂志发表作品的中国第一位作者。
2017年1月8日,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本周人物,播放了采访赵晓刚医生开刀写诗做科普的精彩人生的电视片。
令人赞叹的是,赵晓刚的科普讲解中西并举,既有西医的专业知识,也有中医的基本常识。去年,赵晓刚积极报名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西学中”,年底毕业,他将获得中医师执业执照,正式开方出药,造福病人。
不过,他断定,肺结节如不是炎症引起的,那么吃中药是不可能直接消除的。至于条索影,基本上都是炎症后留下的瘢痕。而钙化呢,往往是生过结核然后痊愈了,留下一些钙化点,这些都是良性的表现。对于结节,除了消炎,西医是没办法没药的。那么,中医的中药有没有办法控制结节的长大甚至是消除?这个问题,西医和中医都有自己的实践,结论也大不相同。
我问赵医生,你的父亲是胸外科前辈,父子之间会交流吗?赵主任答:父亲今年83岁了,退休后作为老专家一直被医院返聘,75岁还应邀在一家体检医院当院长。也许,父亲受赵晓刚的中医祖父的影响更大一些。以前,他对儿子的工作多加指导和鼓励,现在,告诫他到了50岁以后就要悠着点。这也是顺应自然的中医智慧,其目的是让自己有更好的身体为病人服务的年限更长久一些。
赵医生开朗豁达,他说喜欢打乒乓、羽毛球,不过,最好的放松,莫过于一个人走进电影院,什么都不想,彻底放下,让自己的身心沉入到电影的情节中去。
那个雨夜,我们采访赵医生,也被深深地吸引到他的故事中去了……
良医忠告
肺部磨玻璃结节指的是人体的肺脏内部,在影像学CT上呈现了类似磨砂玻璃一样密度改变、云雾状的病灶;通常是不超过3厘米的圆形、类圆形结节。
它仅仅是影像学上一种客观的描述,并不代表一定危险,大可不必谈磨色变。其实,任何引起肺泡腔充气程度改变的疾病,例如炎症、结核、真菌感染、肺泡出血等良性病变都可以表现为磨玻璃结节。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磨玻璃结节是良性的,无需担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忐忑不安呢?那是因为,长期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大概率属于肿瘤性病变,可能会发展为肺癌。
而肿瘤性病变,需要进一步细分病理阶段:它又分为不典型增生、原位腺癌、微小浸润腺癌及浸润腺癌四个阶段。
面对磨玻璃结节,如何选择应对方案,其实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哲学问题。客观上讲,我们对于肺癌转移的微观世界知之甚少,都只能渐进渐知,后知后觉。
总之,磨玻璃结节患者的心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既不能杞人忧天,有磨就开;也不能高枕无忧,视而不见。医患共同决策是处理磨玻璃结节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