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有“针眼”是被打了东西?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多个部门发布2024年9月“科学”流言榜,澄清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误区。
有人称买来的螃蟹有“针眼”,传言这些螃蟹被注射了兴奋剂和水等液体,不法商贩使用针头在螃蟹壳、腹部等部位注入海水、化学物质等液体,达到既维持螃蟹鲜活,又增加螃蟹体重的目的。这是真的吗?
要弄清楚这条传言的真相,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螃蟹身上真的有“针眼”吗?螃蟹真的可以被注射液体吗?
螃蟹身上的小孔 并非注水或注胶造成
“科学”流言榜特约评论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罗琳介绍,“针眼蟹”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螃蟹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壳,当它们的新壳还未完全硬化时,壳体是相对柔软的。在螃蟹的群体生活中,一些螃蟹的腿可能会扎进其他螃蟹柔软的新壳中,从而在壳面上形成小孔,看上去像是“针眼”。这种现象是螃蟹自然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不是人为注射造成的。如果有人试图用针扎螃蟹,由于螃蟹壳的坚硬,不仅难以穿透,而且可能导致螃蟹壳碎裂,或者形成的孔洞不会那么规则和细小。只有在螃蟹壳柔软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形成这种“针眼”现象。
此外,螃蟹在捕捞、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外力作用而产生一些小伤口。
罗琳:给螃蟹打针注水会导致螃蟹死亡
那么,螃蟹究竟有没有可能被注水呢?罗琳指出,贸然给螃蟹打针注水,会改变脏器环境的渗透压,导致螃蟹脏器失水萎缩或吸水膨胀而亡,得不偿失。因此,所谓“针眼螃蟹”绝不可能出现在活的螃蟹身上。
“因为螃蟹的肌肉纤维比较细腻,它的存水率极低。打水对增重没有任何的作用。打针时,如果扎伤了它的内脏,螃蟹会死亡,得不偿失。另外,打针操作上有难度,且人工成本高。”罗琳说。
罗琳团队曾尝试对螃蟹进行生理盐水注射实验,注射后的螃蟹并未能存活过夜,这表明即使是生理盐水这种等渗溶液,对于螃蟹来说也是致命的。
实验中还发现,注射过程无法注入大量液体,对于一只重量为100克的螃蟹,即使只注射2毫升的生理盐水,也才相当于增加了2克的重量,这样的增重对于螃蟹而言并无实际意义,并且足以导致其死亡。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通过注射手段来增加螃蟹重量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仅操作上存在难度,而且对螃蟹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罗琳介绍,螃蟹体内的透明胶状物质其实是蟹膏,是雄性螃蟹的副性腺分泌物,即精巢和精液,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而蟹黄来自母蟹,是雌性螃蟹的卵巢,并非注水或注胶能够冒充的。至于注射激素或兴奋剂的说法,也是不实的。这些药物对螃蟹无效,还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螃蟹养殖需要良好水质,任何有害物质都会影响其生存。
反季节果蔬会使用很多农药?
进入十月,北方地区寒意渐浓,也是反季节果蔬上市的时节。近期,关于“反季节果蔬会使用很多农药,吃了有害健康”的传言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真的吗?
冬季种植反季节果蔬比夏季用药更少
“科学”流言榜特约评论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浩介绍,反季节果蔬的种植技术并非主要依赖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农业技术手段来实现。比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在反季节种植过程当中,人们通过温室提供跟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但不对植物本身进行任何改造。同时由于隔绝的环境,产生的病虫害风险也会降低,因此用的农药会更少。
梁浩强调,科学使用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要环节,合规合理用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科学管理还能够做到全程少用药或不用药,加之政府监管,广大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反季节果蔬的安全问题。
梁浩提醒,我国对于农药残留有严格标准,在购买果蔬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并关注果蔬的产地、认证等信息。此外,正确的清洗与处理方式也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风险。比如使用流动水冲洗、浸泡后清洗等方法,都能有效去除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
粉碎生活中的谣言
那么,近期还有哪些和生活相关的谣言在网络传播呢,继续揭穿↓
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
流言:葡萄上的白霜其实就是农药残留,所以不要买上面有太多白霜的葡萄。
真相:葡萄、蓝莓、李子等成熟后表面都会有一层白霜,这是水果自身产生的果粉,属于糖醇类物质,在水果表面分布均匀,不溶于水。它不但无毒,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带白霜是葡萄新鲜的标志。
当然,如果农户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喷洒农药,也会有一层淡淡的白霜。要分辨葡萄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还是农药残留,方法很简单:天然的果粉分布自然均匀,并不会覆盖葡萄表皮本身的颜色,只会让葡萄看起来更加漂亮;而农药白霜分布不均匀,其中还可能会有水滴状的药斑。
酸奶里的益生菌越多越好?
流言:某网红酸奶宣称“每杯活性益生菌为5000亿”,几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荐量(10亿-50亿)的100倍。这是因为酸奶中的益生菌能够促进肠胃健康,添加的量越多越好。
真相:所谓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但益生菌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体菌群应该保持在平衡状态。过度摄入和补充益生菌,不仅不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可能扰乱肠道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如腹胀、腹痛甚至腹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