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丽、段跃初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席卷了各个领域。它在拓展创意边界、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知识产权侵权等隐忧,给国际传播生态建设带来了新挑战。面对这一局面,多国媒体加速构建“真实性”防线,努力为民众拨开虚假信息的迷雾,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
AI 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它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然而,这种强大的生成能力也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制造出大量的虚假信息。在数字时代,虚假信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其危害不容小觑。
虚假信息出现在战争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随着生成式 AI 和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世界进入了数字信息“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的时代。声音、视频、图像等多模态 AI“深度伪造”内容的出现,营造出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迷雾。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还可能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威胁。
以美国为例,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一直在跟踪评估生成式 AI 制造虚假信息的能力。该机构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利用 AI 代理创建的假新闻网站在 7 个月内从 49 个增至 600 多个。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AI 虚假信息的泛滥程度。
尽管 AI 的应用带来了整个媒介生态的变革,使信息传播环境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当中不变的是媒体坚守事实与真相的使命与责任。匈牙利 ATV 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科瓦奇·陶马什指出:“技术为我们开启了新机遇,但也带来了新挑战。人工智能不仅会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道德标准。我坚信,坚守真相和事实仍然是我们媒体的核心,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的责任。”
面对数字时代虚假信息生产及传播的新特点,多国媒体开始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与引导,从源头上减少不实信息生成。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面向全球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智库报告。报告对全球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针对生成式 AI 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85.6%的受访对象都支持以某种形式加强规范与治理。
另一方面,要善用新技术手段,确保内容溯源和可信度。联合国今年发布了“全球信息诚信原则”,敦促各国政府、科技企业、广告商、公关公司和媒体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更具道德的信息生态系统。全球范围内,新华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等机构制订了 AI 行为规范和指南,防范 AI 在媒体行业应用中可能带来的违背真实性的风险。
《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认为,AI 能发现“深度伪造”,阻止欺诈者的行动等。在 AI 帮助下制造的每一个威胁,技术本身都能提供有效的“解药”。此外,面对公众易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以为真”的情况,多方呼吁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添加标签,帮助公众辨别真假。今年 9 月,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标识。2023 年,法新社联合欧洲主要媒体机构发布有关 AI 信息监管和行业倡议的声明,要求生成式 AI 模型和用户必须清晰、具体、一致地标识其输出内容中包含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一些媒体还开始与科技公司合作,共筑“真实性防火墙”。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奥多比、谷歌、英特尔、微软等公司联合创立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该联盟围绕为数字媒体提供内容真实性标签和历史溯源信息服务系统展开工作。
在 AI 时代,媒体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坚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断探索创新,加强规范与治理,善用新技术手段,与各方合作共筑“真实性”防线,才能为民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相信,在多国媒体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在 AI 的浪潮中坚守住真实与真相的阵地,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