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推进科普科创融合 共筑创新发展新生态

北京科协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不仅是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科普工作的排头兵。近年来,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科协组织职能职责,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23年,海淀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海淀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6.2%,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拓宽主场阵地 打造科普新网络

“这是海淀区才有的底蕴、氛围感,让孩子们在休闲的时候也能学到知识。”社交平台上,一名海淀区市民描述今年5月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海淀主场活动,是“一家人满载而归的活动”。当天,不少市民举家出行,在活动中听科普讲解、体验科技互动项目,家长、孩子都乐在其中。在海淀,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成为一大特色。

学生们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海淀主场活动中参与科普互动体验

近年来,海淀区科协着力拓宽科普阵地。除原有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65家成员单位、29个街镇科协科普阵地外,海淀区科协还联合驻区186家全国、市、区学会协会,155家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普基地,62家区级“科技馆之城”成员单位,177所中小学校以及驻区37家高校、100余家科研院所,创新打造了海淀科普工作新网络,为海淀孕育创新人才厚植沃土。

海淀区着力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推广全域科普模式。开展基层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进场馆”和“进基层”双向发力,用优质科普资源为基层社区科普赋能。社区居民走进联想未来中心、卫星科技厂等科普基地,感受前沿科技;科学文化传播促进会、航天科普营、农业科学院蜜蜂所等科普团队组成“流动微科技馆”,将人工智能、航天、生物、医疗、急救等知识带进社区。

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青少年科普也是海淀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全国科普日海淀主场活动上,全国首家中学科协——八一学校科协揭牌。目前,陆续有18家学区、中小学校建立科协组织。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科学家、科技人才在学校科协组织中任职,让校园科普由“输血”转变为“造血”。面对海淀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海淀区科协不断在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上积极探索。由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医三院等科研人员组建的科普讲师团提供“菜单式”创新大讲堂课程,每年进校至少150场,“实现中国梦中的知天知己”“我爱中国芯——芯片的奥秘”“动起来,别让生命被‘栓’住!”等优质课程频频“上菜”。进校园巡展项目逐渐发展壮大,“超强磁、超高压极端条件”“数字地球模拟装置”“JF21-激波风洞”等前沿科技展品,让学生大开眼界。海淀区科协特别重视青少年科学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在2023年海淀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语音控制无接触—可控数量—自动售卖机”“城市防汛排涝机器人”“家用厨房废水分类回收节水器的设计与开发”等实物类科创作品高达368项。

融合创新资源 解锁科普新密码

用望远镜观测远处盛开的槐花、在草地里戴上VR眼镜来场太空旅游、用纸盒子制作VR眼镜……中关村论坛配套活动之一的海淀户外科普活动在海淀公园举办,两万余名市民来到公园触摸前沿科技。活动中,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最新的科研技术。“科学家们从荷叶上滚落的露珠上获得启发,研究出了仿生超疏水材质……”现场的一场场趣味讲解,让前沿科技变得易懂有趣,听众频频点头。

中关村论坛配套科普活动——海淀户外科普活动中,学生们体验机器人竞技

2023年,中关村论坛首次加入科普元素,海淀区科协连续两年承办中关村论坛的配套科普活动。活动围绕前沿科技、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主题,邀请了寒武纪、快手、联想、大北农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携科研成果亮相。现场与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8家科技企业签署海淀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合作协议,让前沿科技亮点“大众化”。

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海淀区推开科普之门的“新密码”。海淀区科协联动中科智汇工场,首次将“大科学装置科普课程开发及应用”项目引入西三旗学区、紫竹院学区的11所中小学,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6个重点大科学装置转化为主题课程,从装置简介、科学原理、科学实验等5个维度开发出24节科普课程以及配套教学用具套装。“我们的地球跟其他行星相比,有什么不同?”“在极端情况下你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和海淀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开始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研“利器”》科普课程的学习之旅。

传承科学家精神 筑造科普新生态

目前,在海淀区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共有636名,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4.36%,占全市的74.91%。海淀区持续推进院士与科技人才资源赋能科普工作,专题制作陈佳洱、欧阳自远、吴建平等28位院士的微纪录片《印迹——共和国院士风采》,展现他们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2024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海淀主场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丛欢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1999年,丛欢参加了海淀区科协组织的活动,有机会到科研院所参加实践活动。丛欢等十多个高中生跟着植物所陈佐忠研究员开展野外科考。60多岁的陈佐忠,在野外草原科考站挖了一个半人深的大坑,他站在坑中,给同学们讲解坑边的植被和土壤知识。丛欢从此迷上了科学。20多年后,丛欢来到中国科学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同时,秉承海淀区“大手拉小手”式科学普及实践,丛欢连续3年带领“00后”会员们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实践。他说:“我希望将踏实做学问、快乐做科研的精神传承下去。”如今,在海淀,有一大批像丛欢这样的科学家。科普工作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展示平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普生态的涵养。

科普与科创深度融合,两翼齐飞,筑起全新的创新生态。在海淀这片沃土上,知识如泉涌,创意似繁星,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激发出变革的力量。

评论
淬剑ᵀᴹ
太师级
2024-10-20
和谐王雷
学士级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