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王敏幹:与鳁鲸与抹香鲸共舞,记1998年大西洋探险之旅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编者按】观鲸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游客通过乘船或潜水等方式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鲸鱼及其他海洋生物。观鲸旅游旨在让人们近距离接触这些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同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旅游方式不仅提供独特的旅行体验,还能促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关注与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蓝色经济,通过负责任的旅游为当地社区创造经济效益。本文是1998年海洋生物学家、“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王敏幹先生的一次大西洋观鲸之旅的记录,讲述了作者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的观鲸之旅,期间近距离接触了多种鲸鱼和海豚等海洋生物,还观察到地震对动物行为的影响。通过这次经历,王敏幹强调了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可持续性发展价值。时隔26年,在尤其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向上的今天,再读此文,仍颇具参考价值。“海洋与湿地”小编与作者约稿分享如下。(按/王芊佳)

这个小渔村,是一个观鲸基地。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1998年7月6日~13日之间,我在大西洋中央的亚速尔群岛(Azores Islands),经历了一次毕生难忘、充满趣味的观鲸之旅。我和儿子浩宇从伦敦出发,经葡萄牙的里斯本,飞抵亚速尔群岛的一个岛屿——霍尔塔岛(Horta),然后乘渡轮前往此行的目的地——皮库岛(Pico),住在距离码头约20分钟车程的小渔村。

渔村里有一位法国人在1995年创立了一个观鲸基地。他们主要利用以往捕鲸作业遗留下来的设施和物资,组织观鲸活动。从山顶俯瞰海洋,可以看到25海里内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鲸鱼出现,工作人员会通知船只将观鲸者送出海面。该基地有两艘供观鲸使用的小型橡皮艇,每艘可载7至8人,另一艘较大的则可载12人,通常用于运输物资或较大的观鲸团。


海上的村庄景色。这是皮库岛老捕鲸站和从海上看到的村庄景色。摄影:王敏幹

我们遇到当地渔民使用长渔线在他们的小渔船进行深海捕渔。摄影:王敏幹

那天早上九点半,我与另一位同伴乘坐其中一艘小艇出发,寻找鲸鱼的踪迹。我们非常幸运,第一天出海便见到了三条鳁鲸(Balaenoptera borealis),分别长15米、10米和7米。它们在距岸约五六海里处浅浅地潜行,水面上能清晰看到它们的“足迹”(即它们在水下摆动时形成的漩涡)。


©摄影:王敏嘉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我们根据这些足迹推测它们的下一个出现地点,指示船长将小艇驶往预定位置,关掉引擎,静静等待。不出所料,没多久它们便朝我们缓缓游来。当它们接近时,我们轻轻地从船边滑入水中,小心避免发出声响惊动它们。留在艇上的船长继续观察它们的行踪,随时给我们指示,帮助我们抓住它们游来的方向,准备拍照。其中一次,两条鲸鱼从我身旁几米处擦身而过,我清晰地拍下了它们的头部。鳁鲸游泳速度极快,人类根本无法与之比拼,因此能捕捉到这样的瞬间实属难得。待这些鲸鱼游远后,我们回到艇上,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寻找新的机会。

整个上午,我们都在追逐这些鲸鱼。下午,我们遇到了一组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其中一对是母子,但当我们靠近时,它们迅速垂直下潜,消失无踪。根据资料,抹香鲸可以在水底闭气超过一小时。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水面等待。幸运的是,一只大雄性抹香鲸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地游近我。我立即举起相机,拍下了它由远及近的英姿,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它的眼睛和下颚的牙齿。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它的警觉,但毫无恶意。它在我不远处停下,随后潜入1000米深的海底。


摄影:王敏幹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返程途中,我们遇到了一群斑点海豚,它们在我们的船前逐浪嬉戏。对于一名水下摄影师来说,这样的一天收获满满,实在难得。

在这次数天的旅程中,我们亲眼目睹了不下三种鲸鱼,还见到了啄鲸、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灰海豚(Grampus griseus)、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海龟和翻车鱼等。有的同伴甚至见到了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和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



一头鰛鲸。王浩宇游向鰛鲸拍照。©供图: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抹香鲸。©摄影: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一對母子鰛鲸。©摄影: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一群海豚。©摄影: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在王丕烈的著作《中国鲸类》(1999年,海洋企业有限公司出版)中,对鰛鯨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探讨。王敏幹曾经大力支助王丕烈的鲸豚研究工作。两人还曾共同参加有关的鲸豚学专家会议,协同统一了鲸豚的中文名及其对应的中英文名称。书中详细记录了鰛鯨的特征与分布情况,上图来源于《中国鲸类》。图像由王敏幹提供。

1998年7月9日清晨,我们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全村人都被惊醒。后来得知,东北部的一个岛屿发生了超过里氏6级的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地震过后,我们再次出海时,发现大多数动物变得异常惊恐,稍有动静便逃走。我们也无法再靠近它们,只能远远地观察它们在水面上的活动。这次,我深刻感受到了地震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旅途中,我还幸运地与超过30只宽吻海豚在海中畅游,并拍摄下了它们的求偶活动。一对对的海豚彼此触碰,展现了温柔的一面。

总结这次经历,我认为我国台湾地区东部海岸与这个观鲸基地相似,完全有条件发展类似的海上观鲸活动。据闻,台东已有不定期的观鲸活动,而香港特区的中华白海豚生态旅游也已有三四年历史。希望不久的将来,类似的生态旅游能在中国普及,为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保护及教育带来效益,最终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三大板块交汇处的天灾:

1998年亚速尔群岛6.1级地震

1998年7月9日,一场震撼性的地震袭击了葡萄牙亚速尔群岛中的法亚尔岛,震中位于大西洋,震级为6.1级,震源深度10公里。这次地震导致至少10人死亡,100人受伤,2500人无家可归。该次地震属于罕见的构造地震,与大多数因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不同,它是由三大板块交汇处的走滑断层运动引发的。地震后,持续了长达四个月的余震记录了超过1万次,其中许多可以被当地居民感知。


上图:1998年被地震摧毁的亚速尔群岛法亚尔岛上的Ribeirinha灯塔。作者:Dreizung (CC BY-SA 3.0)

这次地震的破坏力集中在法亚尔岛东北部,最高震度达到麦加利强度VIII级,导致3909栋建筑物受损,包括房屋、学校和教堂等。大量的砖石建筑在震中附近倒塌,裂缝出现在外墙上,尤其是老旧的教堂和学校受损严重。例如,Ribeirinha教堂的主殿拱门完全倒塌,标志性灯塔也受损严重。更远的皮库岛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在30公里外的区域。在灾后救援中,葡萄牙政府迅速行动,空军派出C-130运输机运送帐篷和毯子,并派遣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时任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也亲赴灾区视察。

这次地震不仅是亚速尔群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揭示了该地区复杂的板块构造背景以及其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此次事件,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亚速尔群岛三重板块交汇区的地质活动及其潜在威胁。不过,关于这次地震对于鲸豚类海洋生物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作者王敏幹先生的这次经历,其实算是非常宝贵的一次有关地震对于海洋生物的观测的一手资料。


1998年亚速尔群岛6.1级地震数据图。图片来源:Wikipedia


【专家简介】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香港海洋生物学家,香港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顾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曾任香港渔农处郊野及海岸公园委员会主席、香港海洋哺乳类动物保护委员会委员。现任卡塔尔海湾地区鲸鲨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并担任卡塔尔环境与气候变化部副秘书长助理的海洋环境顾问。此外,他还代表卡塔尔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的代表。

王敏幹教授在海洋保护与生态研究领域发表了超过150篇学术论文,涵盖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海洋保护区管理、昆蒙框架保护政策等多个领域。他的学术成果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文 | 王敏幹(John MK Wong)
按语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日期 | 2024年10月18日

排版 | 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