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穴位是什么?

山西洪洞蔡晓刚
原创
普及针灸知识,服务大众健康
收藏

针灸是我国先祖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基础上,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传统医学体系。
这里所讲的腧穴、特定部位就是俗说的穴位。腧穴之名出自宋·王惟一所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即空隙的意思。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在晋代皇甫谧编纂的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中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中又称做“穴道”;《神灸经纶》中则称为“穴位”。那么,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
长期以来,有关人员从穴位的电生理学特性去探索,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很吻合。这些“良导点”不但在活人身上可以测到,就是在尸体及动物身上进行测量也可得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人的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神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良导点”的电阻值。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被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表现,甚至会影响组织、器官、系统,如发生循环障碍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
如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肤某些部位后发现,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且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这些能诱发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这些点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经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惊奇地发现,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
当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两者的分布也略有相同,因此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学者解剖观察了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还有学者研究证明,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也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
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有学者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1℃。因此得出,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这一作用与穴位下存在的血管有关。
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手段对穴位实质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解剖、验证,推测出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机能,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
其实关于穴位究竟是什么,在古老的针灸医籍中早有答案。如《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张介宾在《类经四卷》中言:“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穴俞为言也。”明确告诉人体穴位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经络之气从内通向外输注于体表、反映疾病的部位,又是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体表部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疗的刺激点、施术部位。简言之,就是说穴位是人体脏腑内外气血发生变化时信息交流的“门窗”所在,也就是疾病在体表、反映和接受治疗的最佳敏感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训:“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穴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医学其他内容一样是按照“认识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形成理论”的思路和轨迹来完成的。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穴位,而是在劳作中无意间将带有尖刺的石头割刺某一部位后解除了某一病痛,逐步总结发展到哪里有病痛就在哪里刺灸或放血。后来又进一步懂得了寻找压痛点,并在该点上刺灸的取穴治病经验。这种取穴方式还只是穴位理论的雏形,既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没有相应的穴位名称,只是用“砭灸处”概称。随着人们积累经验的丰厚,对穴位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入。开始知道哪些疾病可以在哪些部位针灸,哪些穴位既能治疗相应的这种病症,又能治疗其他疾病;既能治疗病患局部的病症,又可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渐渐地对穴位的位置与治疗作用有了更新、更具体的认识,而且开始用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地理名称、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建筑物、人体解剖部位、生理功能、阴阳和穴位的治疗功能来为穴位进行命名,并把每个穴位的部位、治疗功效、刺灸方法、取穴定位方法、注意事项加以系统规范和分类,逐渐就形成了当下人体总计固定的穴位720个(不包括不计其数的阿是穴及耳针、手针、头针、面针、眼针、舌针、鼻针、腹针等等各种全息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方法所取的穴位),医用402个,其中有108个死穴(其中不会致死的穴72个,能致命者36个)。
1997年10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现今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编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收录穴位409个(十四经361个,经外穴48个)。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
特别声明:
一、中医学认为个体有差异,四时有区别。上述所提供内容如有需求请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以上内容刊发于《家庭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7期20-21页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所有!
三、未经授权,请勿复制、转载!

评论
李海剑
太傅级
针灸是我国先祖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基础上,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传统医学体系。
2024-10-21
高宏图
学士级
学习中
2024-10-21
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康志明
大学士级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