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作为跨越三维与二维界限的桥梁,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地图都能为我们指引方向,辅助我们规划行程,预见旅途美景,为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同时,地图也是科学研究、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基石。科学家借此分析地理格局与变迁,预测自然灾害;城市规划者利用地图优化布局,构建智慧城市;环保工作者利用动态地图实时监测监控生态指标,守护地球家园。
▲李精忠
兰州交通大学天佑特聘教授、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李精忠,作为地图综合与智能制图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深入地图综合与多尺度表达、空间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成果斐然。他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持续推动着地图综合与制图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让地图以更加先进的方式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测绘之路:机缘与机遇
李精忠通往科研之路的起点,是从家到高中学校那条曲曲折折绵延17公里的山路。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学子,李精忠深知自己一路走来家人为他付出的巨大努力。在麻城一中读高中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高三每个月放假一次,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每个月中旬,她都会步行17公里,只为给儿子送上一碗热腾腾的土鸡汤。
求学之路虽艰难,但这份来自家人的爱却始终托举着李精忠,成为他塑造坚韧、淳朴与善良品质的基石,更给了他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让他在后来的科研道路上,即使面对无数次实验的反复和失败,也能坚持下来。
2000年,正值全国高等教育版图重塑之际,李精忠也踏上了高考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途。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作为梦想的起点。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显现,李精忠未能直接踏入心仪的计算机专业,而是来到了测绘工程专业。
起初,未能踏入自己喜爱的专业,李精忠是有些沮丧的,直到接触由李德仁院士、刘经南院士等业界泰斗亲自授课的“测绘科学概论”课程,他才逐渐爱上了测绘工程专业。搭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后,已经点燃了对测绘学无尽热情的李精忠开始思考未来科研道路的选择。“人们以前将测绘技术称为3S:GPS做定位,RS做遥感,还有一个GIS地理信息系统。”“GIS脱胎于地图学。”李精忠认为,GPS和RS都更偏技术,而地图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因此他更偏爱地图。
于是自研究生时期起,李精忠便开始跟随艾廷华老师从事地图相关研究。在那段悠长的求学岁月里,艾廷华老师不仅教会了李精忠知识的海洋有多深邃,更以自身行动诠释了何为“潜心治学”。那时候,因为讨论一个问题,两个人常常从午饭一直谈到晚饭,老师对于学术的痴迷、执着深深塑造着李精忠的科研思维、科研气质。“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并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能力不仅让我在学术研究上受益匪浅,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得到了家人爱的滋养,得益于恩师的塑造与培养,李精忠逐渐丰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羽翼,自信地向未来迎风展翅。
技术领航:挑战与责任
2012年,时年29岁的李精忠接过了一副重担:经学校(武汉大学)推荐,主持“863”计划项目“全球海量空间信息更新关联与主动服务”中的关键科研课题“大规模复杂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及实验制图技术研究”。
“学院在推荐课题负责人时,出于对年轻人潜力和价值的信任,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我,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这份信任与重托,对李精忠个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此期间李精忠深刻体会了科研之路的艰辛与喜悦,积累了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与研究经验。在项目团队的紧密协作与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们攻克了重重难关,课题最终以卓越的成绩圆满收官。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所研发的在线地图数据变换模型与自适应可视化制图技术,已在中国搜索网络信息平台及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中得到成功部署与应用。成果拓展至环境信息可视化、矿业资源精准制图、土地利用专题图高效编制及应急快速制图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2009年至2023年,李精忠在武汉大学工作的日子里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他不仅拥有了让自己为之热爱并坚守的科研方向,更有刘耀林教授、沈焕峰教授等前辈师长无私的教诲与帮助。在迎来自己收获季节的同时,李精忠开始寻求回馈社会、回馈祖国。于是,他将目光落在了祖国的大西北。
将所学知识与经验带到西部,为那里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李精忠辞别母校武汉大学时的诺言。他希望能在西部培养更多优秀的测绘与信息类人才,将个人智慧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倡议中,推动地区繁荣与国际合作。来到兰州交通大学以后,在闫浩文教授的鼓励与指导下,李精忠精心规划了多重发展蓝图,并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紧跟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将深度学习大模型融入地图综合技术,着手建立多比例尺地图样本库,发展混合智能支持下的地图综合方法,以克服技术瓶颈,实现地图综合的自动化;另一方面,立足地方需求,特别是针对西北地区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运用多尺度地理信息与智能制图技术,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要施展蓝图,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如今,作为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及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李精忠深感责任重大,从教学与科研创新,到培养拔尖人才,再到联合办学实现国家化人才交流……李精忠一直奔忙在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路上,他心中那个服务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梦想也逐渐清晰起来。
未来之路:坚定与希望
2024年,李精忠团队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核心创新点在于,针对地理空间大数据的一致性集成、多模态融合、多尺度变换及个性化表达等难题,提出了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创建空间语义和几何多层次的一致性集成标准模型,他们实现了多元大数据的有效融合;发展自适应融合变化技术,他们解决了不同模态信息的表达与融合问题;提出基于尺度融合的地理空间大数据连续尺度变换方法,他们满足了用户自适应、个性化需求;并发展多重自适应表达变换方法,实现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多层化表达。更难能可贵的是,项目成果应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央企和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实践,有效支持了实景三维和数字中国建设,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585亿元。
将科学研究搬下高阁,实现成果转化,李精忠成功过,也失败过,更贴切的状态是“还在摸索中”。他说:“做研究,1万次实验成功1次,就说明方法是可行的;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1万次实验只要有1次失败了,技术就是不成熟的。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真正找到既是企业需求痛点,又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方向、方法与技术。”
这种追求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面对未来,李精忠及团队计划采用一种创新性的策略来应对挑战,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混合智能”的应用。“我们设想的解决方案,是将人类独有的直觉、创造力及多年积累的经验,与人工智能在高速计算、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卓越能力相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伙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加速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能确保最终成果既精准又富有洞见。”目前,李精忠及团队已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不仅验证了混合智能在地图综合领域的潜力,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中,李精忠喜欢深度思考、潜心沉淀;生活中,他喜欢慢跑和旅游,因为这些运动同样能让他在行路中不疾不徐地思考,而他思考最多的还是他的科研。2024年夏天,李精忠利用暑假游览了河西走廊,途经美丽的七彩丹霞时,他的脑海中又蹦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将这样一个自然、丰富的色彩特征用于某些类别的地图渲染中?”行路、思考、沉淀、总结……那个曾经在大山里梦想绘就自己人生地图的少年,如今正用梦想绘制着更壮阔的山河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