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4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马庆:农技路上的追梦人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马庆,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现任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安徽省作物生物育种工程实验室主任、玉米抗逆生物育种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主任。他2021年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玉米良种联合攻关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审定国家级及省级玉米新品种10余个,获批植物新品种权保护7项,发布安徽省主推技术4项,获省部级奖项5项,2023年被评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先后入选“安徽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安徽农业大学师德典型人物”。
“我来自农村,体会过农民的艰辛。所以我深知,搞农业研究,一定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把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十多年来,马庆几乎跑遍了我省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的每一个县,将科学技术带进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吃苦耐劳”育成果
针对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受抗逆品种短缺和抗逆生产技术滞后双重因素制约,玉米生产逆境灾害高发频发,单产低而不稳,籽粒霉变率高的问题,马庆及其团队明确将选育抗逆丰产优质品种和研发抗逆生产技术作为主攻目标,在品种选育上,锚定矮化密植、耐高温热害、抗南方锈病三个主要方向,坚持不懈,持续攻关。
为了搜集抗逆种质资源,马庆连续多年深入大别山区寻找当地农家品系。为了选育优良自交系,马庆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海南、宿州等基地,一年至少有8个月时间在基地,工作15年来,有12个春节在海南的玉米基地度过。夏季7、8月份是宿州最热的时候,恰恰也是玉米授粉高峰期,大夏天“蒸桑拿”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为鉴定组合的大田表现,马庆在黄淮海7省50个县安排了鉴定点,每年9月份看品种表现让他成了黄淮海的活地图。“长期的户外作业,让马庆皮肤黝黑,到了玉米田地,他总是直接下地查看,如果不特别说明,说他是农民谁都不会怀疑”,通过持续多年努力,马庆选育推广了一批耐高温抗锈病的玉米新品种,为区域玉米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情系三农”促增收
“倾其所有,不如投其所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最终是让村民受益。”这是马庆常说的话。今年,安徽省皖北玉米主产区大部分区域播种期土壤墒情严重不足,马庆及其团队先后多次前往埇桥、临泉、太和、颍州、颍东、蒙城、谯城、淮上等县区开展调研并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形成安徽省夏玉米抗旱播种及保苗意见建议,同时,主动做好省、市、县农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户利用现有水源条件,采取滴灌、微喷等各类节水抗旱措施进行抢时抗旱播种,有效助推我省玉米适期播种、一播全苗。
在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马庆指导种植大户陈金科学选用耐密抗逆品种,引进气吸式单粒精量播种机加装北斗导航和滴灌带铺埋装置,一次完成播种、施肥、铺管、浅埋作业,并及时进行了滴水出苗,实现了苗齐苗匀,为种植大户创建高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积极发挥“传帮带”
在人才团队培养方面,马庆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建立育种科研兴趣和吃苦耐劳精神。近年来,他指导青年教师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累计培养玉米育种人才20余名。这些人才已成为企业育种技术骨干和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同时,马庆还以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为纽带,积极打造凝聚力、战斗力强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构建了“平台+团队+企业+农户”的共建、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升级和全产业链高质高效发展。
最大的舞台在基层,最美的风景在田间。正是有了像马庆一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用奉献和坚守,照亮了农民致富之路,更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他们就是田野上空最亮的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星星⭐星星
太师级
阅读
2024-10-22
得力
庶吉士级
致敬马庆,玉米遗传育种科研与示范推广科技工作者,向你致敬。
2024-10-21
付军伟~
进士级
已阅读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