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极地探索的新里程碑——中国南极秦岭站

桂林科普小达人
原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学生,3获科普中国信息员典型代表。
收藏

2024 年 2 月 7 日,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156。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135。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秦岭站的建设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 2012 年 12 月开始选址调研,到 2018 年 2 月在恩克斯堡岛正式奠基,再到 2023 年 12 月全面启动主体工程建设,最后于 2024 年 1 月主体结构封顶,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极地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南极极端的自然环境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极寒、强风、强雪、强紫外线等都是建设者们需要克服的难题。然而,我国的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了智慧和勇气,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先在国内生产模块,再集中拼接组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对南极现场环境的影响。

2023 年 11 月 1 日,来自中国中铁建工集团的 94 名建设者随中国第 40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开始了秦岭站的建设。在两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秦岭站经历了暴雪、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但最终傲然屹立在南极雪原,创造了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奇迹。

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这里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罗斯海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我国在这里建成考察站后,通过直升机、雪地车等交通工具,科考活动可以辐射到周边 300 至 500 公里,将大大提升我国在西南极的科考能力与水平。

秦岭站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我国的南极科研布局。此前,我国在南极洲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以及南极内陆冰盖。而秦岭站的建成,使得我国在南极的科考范围更加广泛,能够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南极的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 5244 平方米,主体建筑设计从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导航所使用的南十字星中得到启发,兼具中国文化意向和国际形象品质。主楼分 A、B、C 三个区,中间的 B 区是公共区域,包含餐厅、办公室等;两翼的 A 区和 C 区呈镜像对称,包含海洋实验室等区域;二层是未来南极考察队员的宿舍,从宿舍还可以看到外界的景色。

秦岭站配备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能够满足度夏队员 80 人、越冬队员 30 人的需求。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等调查、观测监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秦岭站还将为我国开展极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平台和支持。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 “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 和 “天然科学实验室”。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科学家深入开展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地质学方面,研究南极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板块运动规律;在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监测南极的气温、降水、海冰等变化,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学方面,探究南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能够为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秦岭站的建立也将为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我国将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分享科研成果,推动南极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贡献。

在秦岭站的建设过程中,环保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工作人员通过一体化设计统筹,进行国内装配化定制及预拼装,实现节能、节水、节材。同时,通过减少扰动南极现场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最大限度控制施工活动范围,达到绿色环保建站的目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南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为其他国家在南极的建设活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一座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鼓舞下,广大极地工作者将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相信在未来,中国南极秦岭站将不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人类对南极的探索和研究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评论
唐帮繁
少傅级
探索南极。
2024-10-23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10-23
科普ZSL
学士级
已阅读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