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协之声丨新征程上,他们让科技之光更闪耀

北京科协

科技之于一国发展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科普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价值,再怎么重视都是“理所当然”。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如果你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全国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一切白手起家,就能更深刻体会到,如今“科技大国”这一定位的分量。

一路走来,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巨变,更展现了一个国家大踏步赶上时代的磅礴气象。

事在人为,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深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人才夯实科技大国地基

去年12月,《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不仅科技人才资源储备丰富,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中央,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钟灵毓秀,蔚为大观。科技自立自强,我们的底气由此而来。

这支庞大的研发队伍,不是突然出现的。他们从我国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成长、积累而来,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南仁东、袁隆平这些闪耀着精神光芒的名字。

犹记得钱学森在即将登上回国的邮轮时曾说:“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当年,李四光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邓稼先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南仁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高薪,回国服务,为“中国天眼”倾注毕生心血。

先贤之光点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国家,还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就在前不久,袁隆平的孙女入读中国农业大学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人们对这份美好的传承报以热切的祝福。今年的中国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会场布置中,专门体现了4个字——“禾下乘凉”,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两大梦想之一。

而伴随着杂交水稻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试验试种和推广,我国科技大国的地基也更加夯实。

投身科普就是践行科学家精神

如今,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已不再是传说;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不断“开张”、大国重器接连“刷屏”,背后的功臣正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

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深耕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勋章背后是不愿被“卡脖子”的志气和骨气,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矢志不渝的奋斗。

他们在科研之路上跋涉之时,也投身到了科普事业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特别提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我国的科普事业,有着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孜孜以求。

八旬院士汪品先视频“连载”海洋知识被网友弹幕催更;退休教授吴於人靠科普短视频成为几百万网友的“科学姥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的化学实验吸粉无数;两年中,“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陆续在网站上更新了100多条短视频,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

北京市科协组建科学家精神北京宣讲团,走进校园、场馆、企业开展宣讲活动;在全国率先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传播的内生动力……成为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研人员被誉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一批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的“科普达人”集体走红,印证着科普热的不断升温。在科研人员与公众的互动中,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可别小瞧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价值。从食品安全保障到重大疾病治疗,从人工智能发展到北斗组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公众生活越来越紧密相连。科技工作者能够凭借专业优势,在万花筒般的科技赛道上,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准确地掌握、理性地看待一项项簇新的科技成果。

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是科学家精神的展现;科技工作者用自己所学,打通科技服务民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科学家精神的另一种书写。

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不负所学,且积极参与、支持科普事业,让科技之光更加闪耀。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正奋勇前行。

来源丨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评论
含han
秀才级
阅读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