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奔波在土地里,体检时发现连胆固醇都下降了,这肯定应该归功于‘三普’工作……”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生于89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苏瑶谈起自己近期的“收获”。
苏瑶是浙江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环境工程研究室的副主任、所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她口中的“三普”工作,指的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她和环土所的同事们深入浙江省各地,对土壤进行“质检”。
苏瑶
15个县市区、4885个样点,翻山越岭、疯狂“挖土”,对于苏瑶来说,“三普”工作是她入职省农科院7年多以来,最难忘也最特别的经历。
目前,苏瑶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年轻”的岗位科学家,不断奋战在实验室与麦田之间,只为守护“风吹麦浪、处处金黄”的景象。
苦中作乐的土壤“质检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上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在1979-1984年间开展,距今已过去40年。那时,“85后”苏瑶还未出生。
而这次浙江省农科院承接“三普”工作,苏瑶作为团队的技术领队,成为了其中一名骨干力量。
土壤普查,通俗来讲,就是对全国的农用地土壤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摸底测试”。需要摸清土地利用情况、土地有机质含量、土地污染情况等,细化到苏瑶所在的部门,还需要调查部分耕地的轮作模式、施肥情况、秸秆还田情况等,并在终端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填报。
从去年8月开始,每天早上7点不到,伴着清晨的朝阳,4-5人的采样小分队要带上不锈钢撬、土钻、环刀、橡皮锤、打印机等器材,找到目标点位,布点、抡锤、采样、筛土、装袋、调查并填报信息,再接着跑五六个点,重复操作。
“三普”工作中需要的部分工具
“挑战往往在第一步就发生了。” 苏瑶回想,普查过程中,由于时过境迁,加之遥感定位导致的点位漂移,很多预设点位难以驱车直接到达,有些地方“行走全靠滑行”,有些地方灌木丛生,“需要现场开路”,还有些是深山密林,或改造成风景区,给采样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苏瑶在“三普”工作现场
“但大家苦中作乐,互相鼓励,无功而返的时候就当看新风景,徒手爬山的时候就当锻炼身体。”到去年年底,团队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了任务。“成绩背后就是环土人乐观、团结、坚韧的品质。”苏瑶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性状,相比上次普查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土壤“三普”,将重新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能为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助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苏瑶说:“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深知‘三普’工作意义重大,也很荣幸能参与其中。”
一年四季的“小麦守护者”
“三普”工作外,苏瑶是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对她而言,一年12个月都对应着不同的意义。
从播种时序说起,每年11-12月,是浙江小麦播种的时间;12月-次年1月,定期下田调查出苗、做好防寒,到来年春,追踪苗情、除草追肥;3-4月,小麦进入病害防控关键期,时刻关注、及时处理;5月,小麦进入灌浆、蜡熟、收获期,从产量、品质评估技术优劣,6-10月的水稻季,对前期样品的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
苏瑶在麦田中作技术讲解
这样算下来,一年时间里,苏瑶大概有100来天要泡在小麦田,为“风吹麦浪、处处金黄”的景象而奋战。
“每次天气有变化,我们就要去试验田里检查情况,并对农户进行对应的技术指导。”苏瑶告诉记者,今年天气忽冷忽热,原以为会对小麦有影响。后来发现,降温伴随降雨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降温带来的影响。
浙江水稻产量越来越高,秸秆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何降低秸秆对后茬小麦种植的影响?苏瑶带领的团队,实施农业“双强”行动,通过引入和改良新型耕作机具,结合农艺优化,研究集成了适宜浙江省稻茬麦田的秸秆促腐还田-抗湿条播一体化高效丰产技术模式,结合开展技术培训与示范,有力推动新技术模式的应用,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作业成本高的生产问题,促进了全省小麦的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目前,相关技术模式已在嘉兴平湖、南湖、杭州桐庐等地进行了良好的示范应用,小麦每亩实现增产50-75公斤,节本增收可达250元/亩以上,极大推动了麦农的种植积极性。”苏瑶介绍。
“最年轻”的岗位科学家
为何会走上农业科学之路?
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苏瑶的专业都是环境工程,和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没有太大关系。之所以跨专业,是因为比起大学专业里经常要做的化学药品实验,“田野里的工作健康多了。”
不过,田野里的工作经常要下地、晒太阳,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工作不太适合女孩子。但苏瑶从不这样认为,她说,女性温柔体贴、擅于沟通的特质,在和农户、项目合作方接洽时,反而是一大优势。
俗语说,麦熟一晌,贵在争抢。意思是,麦子成熟很快,一个中午的时间都可能发生变化,提醒人们及时收割。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苏瑶和小麦一样飞速成长。“过去出差,总钦佩路途中不打瞌睡的领导,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现在我也体会到,出差路上也是思考技术问题、交流解决经验、筹划工作安排的好时机。”
稻茬小麦秸秆促腐还田-种肥同播高效丰产技术现场观摩会
2022年,为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中国农业农村部遴选出131位岗位科学家候选人。得益于课题组前辈多年的积累,苏瑶作为南方麦田生态管理与产地环境治理岗位列其中,成功获得了项目的国家经费支持,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岗位科学家。
岗位科学家每年动态考核的两大要求是技术创新和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这是荣誉,也是扛在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眼下,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苏瑶希望,未来,借力科技创新,能进一步解决产地环境问题,提升南方小麦单产水平。“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我省小麦平均单产提升到每亩300~350公斤,为全国农作物增产作出浙江贡献。”苏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