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潼关黄河古战船

陕西水利博物馆
原创
水利文物收藏与展示,水文化研究与宣传,水科普与水情教育
收藏

潼关南依秦岭,北傍黄河,北洛河在这里汇入渭河,又一同融入黄河,是有名的古渡口,又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山海关志》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潼关素与险要、战争联系在一起,人们常以:“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形容这里的地势,自古便有得潼关者东可逐鹿中原,西可轻取长安;失之则全军覆没,江山危在旦夕的说法。唐代崔灏曾题诗“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山险、沟险、城险。因此,历史上想要攻克潼关的都曾试图从黄河上以水战来夺取,潼关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水战的频发地。惨烈的水上战争和频繁的战船训练,目染了当地居民,诞生了战船艺术,后演化、传承为民间舞蹈。

1.非遗——潼关古战船

潼关古战船是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旧时多在正月二十三及二月二演出。“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这一天是民间传统的休息日,二月二民间称之为“龙抬头”日,也是当地举办盛大庙会的好日子。在这两日表演古战船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战船表演,首先由铁鞭、流星舞姿静场,接着是竹马由“马彪子”引路表演,古战船随后。古战船部分主要是装扮古时水上的征战故事,表演规模较大,每次演出参战人员一百多人,形式别具一格。表演时,演员双手提起船架,真腿走路,船四周绸缎飘逸,假腿置于船上,仿如演员或站或坐于船上。尤其夜间表演时,战船灯光忽明忽暗,影影绰绰,加之采绸行走的飘逸下,给人增加了神秘感。战船在锣鼓震耳欲聋声中,列成各种图形行走表演,酷似水上行舟,场面壮观异常,大有古战时磅礴之势,使人身临其境,感慨惊叹。

2.古战船的起源与发展

秦末,黄河流域的水战逐渐多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军在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政权,派三支大军向秦都咸阳进军。其中一支为黄河大军,由大将周文率领,战船千乘,从渑池逆水而上,攻破潼关,直逼咸阳。此后,秦政权便加强了对潼关的水上防御。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有记载:“周文……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之后,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哥舒翰、安禄山潼关之战;王镇恶、姚绍潼关之战等,都曾进行过不同的水上交战。杜甫的《潼关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就描绘了当时惨烈的水战。有水战就少不了战船训练,潼关城紧靠黄河,南部为三级台阶的旱塬,故操练战船水军就选在了潼关城以西的黄渭沿岸。唐许敬宗的《奉和圣制·入潼关》诗曰:“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则描绘了潼关水师战船的宏伟气势。

黄河古战船就与黄河、渭河水战密切相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末、西汉时期。东汉顺帝时,身为当朝太尉的潼关高桥刘家村人的刘宽,回乡省亲,当地庆典即有黄河古战船的表演。大约到明清时期,潼关古战船艺术逐渐融入民间社火的范畴,成为庙会、庆典的主要表演艺术之一。

3.千年艺术,重焕生机

20世纪70年代开始潼关黄河古战船又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1990年古战船艺术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2000年,潼关古战船在西安焰火节表演时,被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称之为“中华一绝”;2008年,潼关古战船受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助兴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中外人士的好评;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复出后的潼关黄河古战船魅力四射、轰动中外。

潼关黄河古战船,起源于潼关的黄河、渭河沿岸,传承于今天的高桥、税村一带。它既是潼关战事的缩影,又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
唐帮繁
少傅级
千年艺术,重焕生机。
2024-10-25
科普ZSL
学士级
已阅读
2024-10-24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