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王阿姨,早晨起来打了个喷嚏,突然就腰痛难耐,不仅下不了地,甚至连床上翻身都困难,到医院急诊一看,大夫给了诊断: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
王阿姨很是不解:“我又没有摔倒,怎么就骨折了呢?”
大夫耐心解释道:“阿姨,目前看您这情况,应该是与骨质疏松有关,有时候仅仅是打个喷嚏,弯个腰,甚至在车上颠一下,都有可能造成骨折,您这情况需要住院治疗。”
王阿姨到了住院部,完善检查,骨密度报告一出来,T值:-3.2,确诊为骨质疏松。主任给了两种治疗方案:一是保守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卧床时间,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二是手术治疗,在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卧床6小时,24小时后即可下地活动。手术机制如下:(1)椎体复位和修复。在PKP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并通过特殊的球囊向空腔内注入高粘度的骨水泥。球囊的膨胀可以恢复骨折椎体的原始高度和形态,使其重新复位。(2)骨水泥填充和稳定。骨水泥注射到空腔内,填充并固化,提供内部支撑和加固。通过固化后的骨水泥,PKP可以实现对椎体的稳定修复。(3)减轻疼痛。PKP手术通过椎体的复位和骨水泥的填充可以减轻或消除由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4)促进骨折愈合。骨水泥的填充可以刺激骨折椎体周围的骨组织,刺激骨愈合过程,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王阿姨选择了手术治疗,完善检查后第二天就进行了手术。术后回到病房,王阿姨惊奇地发现腰痛的症状基本消失了,第三天,王阿姨下地后,便出院了。PKP手术极大地缩短了病程,同时也避免了一系列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王阿姨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不过,出院前,大夫还是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1)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定期复查。骨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增加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显现出来的。疼痛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同时,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时了解骨质变化,调整治疗策略。(2)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不影响骨折恢复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开始康复锻炼。可逐步开始一些抗阻运动和负重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慢跑、做操等,增强肌肉力量,从而增强机体的协调性和反应性。(3)关于补钙,补钙不是简单的“吃进去”,重要的在于“有效吸收”。晒太阳的作用是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但是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对于老年人而言,乳制品如牛奶和酸奶是钙的优质来源,但对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选择钙强化的植物奶或钙补充剂。其他富含钙的食物包括芝麻酱、豆制品、坚果、虾皮等。选择钙源时,应避免钙与铁同服,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吸收。50岁以上人群建议钙摄取量900~1200 mg/d,维生素D摄取剂量800~1200 IU/d。(4)注意安全防跌倒。在家庭环境中,老年人应尽量减少跌倒的风险。例如,室内使用防滑垫、扶手和保证良好的照明,室外出行穿防滑鞋。保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可以有效减少骨折发生的概率。(5)正确佩戴支具。在PKP手术后佩戴胸腰段矫形支具可降低术后椎体,以及相邻椎体和间隔椎体再骨折风险;建议佩戴背部支具要早期、规范、长期(至少3个月)。
相较于未曾骨折的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面临更高的再骨折风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再骨折的可能性显得尤为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定期复查骨密度,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安全预防跌倒,最大程度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坚持锻炼,加强营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 李云 曹富江 栗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