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类肉很多人顿顿吃!不仅伤心血管,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华西医生
集结所有华西人的力量,守护您的健康!
收藏

有一说一

喜欢吃肉的朋友是真的有点惨

烤串不健康,炸鸡要长胖

现在又有一个坏消息

“红肉”吃多了也不行!

图片

红肉通常是指畜肉,像猪、牛、羊这些哺乳动物的肉,以及香肠、腊肉等加工红肉。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蛋白质是有轻微的促炎能力的,尤其是吃多了红肉以及加工肉类,会升高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经常看我们科普的朋友都晓得,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

世卫组织早就把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加工红肉更是重量级,被列为了1类致癌物。

最近还有很多研究表明,红肉跟多种疾病有关。

比如吃太多红肉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的研究发现,每天多吃100克红肉,心血管疾病风险将增加11%。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再比如,吃太多红肉与糖尿病风险也呈正相关。

《自然》子刊最新研究揭示,饮食中血红素铁的过量摄入,特别是源自加工红肉者,会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

其中,血红素铁过量摄入,还会导致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炎症相关的代谢物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增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

如果对这些你都没啥感觉,那红肉还有个问题你肯定没法忽视——吃太多红肉更容易长胖!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为红肉中饱和脂肪含量较高,长期高红肉饮食跟体重增加有不小的关系。

只能说肉跟肉之间的区别还是有点大,牛肉羊肉是好吃,但也真长肉……

图片

没得那么极端,菜市场的肉一眼望去起码一半是红的,要是都不能吃未免有点不讲道理。

另外,红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铁、锌等矿物质也比较丰富,这些都是人体所需的。

所以吃还是要吃,不过吃的方式就有讲究了。

首先,红肉摄入的量要控制好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人群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要超过500克。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说了:“一周一斤哪够吃,我一顿都吃一斤肉!”

别急!有办法!

虽然红肉吃得少了,但其他肉的量可以匀一匀,增加白肉的摄入量。

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像这样搭配着吃:

●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克。

●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

●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吃的时候也不是一次吃完一周的量,尽量把这些量的食物分散在各餐中,最好每餐有肉、每天有蛋。

其次,红肉的做法也要改一改

尽量使用蒸、煮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烧烤的做法,这样可以降低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和致癌物质的风险。

另外,想要对抗身体里的慢性炎症,抗炎饮食也要记得安排上。

这些食物,优先选择!

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黑莓、亚麻籽等;

全谷物碳水化合物:玉米、燕麦、荞麦、小米、全麦馒头、全麦面包等;

富含茶多酚的食物:淡绿茶、淡红茶等;

足量新鲜水果和蔬菜:建议占食物总量的三分之二。

只要大家吃好、吃对、不挑食,红肉根本不是啥大问题。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图片

本文审核专家

图片

参考文献

[1]吕亚茹,朱瑞芳,张珺,等.抗炎饮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4,38(14):2531-2537.

[2]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Afshin, Ashkan,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3.10184 (2019): 1958-1972.

内容制作

编辑:张富耀

制图:东周

评论
冲冲
大学士级
为了维护血管健康和降低糖尿病风险,建议适量食用肉类,优先选择白肉(如鸡肉、鸭肉),并且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国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20-200克,这还包括每天一个鸡蛋,每周至少两次水产品!
2024-10-26
内蒙古赵华
庶吉士级
科学合理安排饮食,适当控制红肉的摄入量,相对增加一些如鸡肉海鲜的摄入量。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的营养需求,平时我们不必担心餐饮方面的红肉摄入太多,其实每周的总量调控和标准量相比差不多。
2024-10-26
臭皮匠心
学士级
我们要更加关注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不能仅仅满足于口味的需求,而忽视了潜在的健康危害。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