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面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问题,我们逐步认识到寻找一种可靠的塑料替代材料的重要性。而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拥有生长速度快、可降解以及伴随生长过程中的强固碳能力等种种优点,让它成为一种潜力非凡的塑料替代材料。自“以竹代塑”倡议提出之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在逐步推动助力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在2025年初步建立一系列基本产业体系,并提出与2022相比,要将“竹代塑”产品综合附加值与竹材料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20个百分点。
紫竹。©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中国作为世界上竹材料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木种植面积高达701万公顷,竹子种类多达857种之多。而且我国还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竹子产业链,其中囊括了从竹材料加工到各类应用类产品制成的完整产业体系,根据国际竹藤中心披露的数据,到2022年我国竹制品加工企业有近1万家,年产值达到了4153亿元,相比于2010年的820亿元,年均增幅在30%以上。自然禀赋以及产业基础无疑给中国的以竹代塑策略带来了强大基础保障,并极大程度上提振了我们在短期内改观塑料污染问题的信心。
以竹代塑策略在工业领域的延伸也颇具“科幻色彩”。竹纤维因其高强度、低密度和可再生的特点,是自然纤维复合材料中极具吸引力的选项。另一方面来说竹子生长速度快,并且能够在生长中起到固碳和抑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过高的特点,拥有目前同类生物质材料无可比拟的环境效益。同时,材料科学中,竹纤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这使得其在机械性能上甚至优于玻璃纤维,并且成本更低,适合大规模使用,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可降解新材料。竹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BFRPC)就是一种有商业化潜力很强的竹纤维应用构型,这种新材料已经在多个领域,比如食品包装、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领域,实现了初步塑料替代应用并被证明是可行的。在未来,BFRPC还被期望进一步应用于农业薄膜、汽车内饰材料及一次性餐具等多个场景中。
当然,以竹代塑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仍然面临种种挑战。其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考虑到采收成本、技术设备、市场接纳度等因素,以竹代塑产业加速发展仍面临挑战。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于在国内的竹木产品附加值较低,而取材、运输缓解的人工成本由居高不下引起的矛盾所致。竹木采集仍然极度依赖人工,无法达到石化产业和塑料生产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的尝试,目前被认为是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是有利的,但如果无法解决核心矛盾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临时举措。
除了技术设备受限与成本问题以外,市场反应平淡也是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竹制品加工产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增长的机遇,但目前来看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更便利、更成熟、更便宜的塑料产品,而不是为了环保理,降低选择标准使用以竹代塑产品。这一方面依赖社会观念从“便宜、能用就好”到 “用得好还要更环保”的转变,需要国家宣传部门和公共采购领域发挥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产业界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以及国家财政对于此类创新的财政支持与引导,以达到快速提高以竹代塑产品的可靠性与易用性的实际效果,这些努力最终都将会扭转人们对于塑料代替类产品“不如塑料”的固有观念,带来真正的变革与进步。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以竹代塑”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国内,除了中国以外,也有多个国家开始探索以竹代塑政策和措施。在亚洲,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作为国际竹藤组织(INBAR)的成员,也在积极参与以竹代塑的全球倡议。而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通过与INBAR的合作,正在开发竹子作为替代材料的潜力,其竹资源丰富和生态可持续性需求是其成为关键推动者的主要原因。而在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正在利用竹质材料应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以及解决当地人的生计问题。例如在肯尼亚当地政府与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共同开展以竹子种植代替烟草种植的干预式发展项目,效果显著,可以说明竹子正逐渐成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些国家的正在利用竹资源创造一种相对资源优势,并推动竹制品作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以及借助国际组织和政府的支持,共同应对全球塑料污染问题。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张效唯
审 | Daisy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