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她在良渚实验室,读懂人体骨骼的“鬼斧神工”,追求“精妙组装”的科学乐趣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浙江科普是浙江省科协旗下官方科普账号。
收藏

今年4月初,来自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的王小召博士,正式成为良渚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从学校到良渚实验室,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多月,但对于王小召来说,却是十分“饱和”的一段时光。

王小召的博士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但在博士后期间,在导师欧阳宏伟的“引路”下,王小召对人体运动系统复杂结构的高清解析及精准再生这一研究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力学传导功能和组装机制值得关注

“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是一种由有限元素组成的精密造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王小召说,“它的力学传导功能和组装机制其实很值得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探索目前在学术界也是比较空白的领域。”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探索主要集中于病理机制,并且临床上针对骨缺损、骨折、骨松等骨科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物理疗法为主,治疗手段保守,且治标不治本。

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骨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5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OA)等疾病的患病率已超过50%,在65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比例更是直接达到80%—90%。关于骨疾病的先进诊疗和再生修复,是一个十分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从物质分子组装、微观力学等物质科学角度探索骨疾病的病理发展机制,从材料组装视角,研发与人体骨骼组织相近的仿生材料,围绕骨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的骨组装治疗方案,正是王小召团队一直以来潜心准备的工作。

在王小召看来,良渚实验室的吸引力在于其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及氛围,相比高校,良渚实验室这种新型科研机构具备更加鲜明有序的科研氛围及更加丰富前沿的科研资源,她敏锐地感知到实验室在科研模式上精巧设计与快速进化的气息,并积极跟随导师欧阳宏伟加入了良渚实验室,在这一崭新的环境里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而来到良渚实验室之后,具备高端设备仪器的公共平台,各种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围绕转化、AI、临床的科研范式讲座,都令王小召深刻感受到了实验室有组织、高要求的科研形态,与此同时,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的氛围,与王小召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在实验室,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为她的研究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拥抱AI和大数据是未来科技行业的趋势

目前,王小召主要聚焦于解析人体骨关节的发育、成熟、衰老病理样本,并探索研发可用于治疗骨松、骨关节炎等骨疾病的仿生材料。

在博后期间,王小召及团队成员已申请了1项可用于肌肉骨骼系统快速整合的粘附材料相关专利,来到良渚实验室之后,王小召团队又借助实验室的“加速”助力申请了4项专利,其中包括她为了完成生理条件下原位检测人体组织微观力构关系而自主设计的原位力学设备。

研究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临床资源,在这一方面,良渚实验室也为王小召团队提供了更多机会,良渚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多家附属医院都有合作,医院平台具备丰富的临床资源与相关的高端设备,有助于研究团队获取样本以及进行IIT临床试验,加快推进骨疾病临床治疗方案的探索。

与此同时,实验室具备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友好生态,王小召感到在实验室更容易接触到各类转化资源,并且实验室有不少进入转化赛道的PI,能够充分交流沟通,为之后的转化工作铺垫基础。

在推进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王小召发现,AI和自动化的应用对于研究工作效率和精准性的提升十分关键,而就在她入职良渚实验室之后不久,便参与了实验室关于“科技工厂”模式探索的研讨会,在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的设想下,良渚实验室在未来的科研范式是“数据+AI+高通量设备支撑”,能够实现科研成果高效产出及转化的“科技工厂”模式。这场研讨会令王小召印象深刻,她认为,拥抱AI和大数据是未来科技行业的趋势,而良渚实验室正在顺应这个趋势努力“进化”。

“AI能够极大效率提高多肽筛选的精准性和筛选效率,将我们从冗杂繁复的筛选工作中解放出来”,王小召表示,“提高科研生产和转化的效率,并让科学家有更多精力去做创造和思考的工作,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的idea,我认为这就是设计‘科技工厂’,拥抱AI,拥抱自动化的意义。”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正在越来越精细化,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加前沿、精准的技术支持,良渚实验室的“科技工厂”蓝图让王小召看到了实验室主动拥抱未来,主动迎接变化的求新之举。不断拥抱新事物,不断收获新进展,这是王小召做科研工作的态度,也是良渚实验室正在追求的目标。

提供骨疾病从诊疗到再生修复的先进治疗方案和科技产品

目前,王小召的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她有一篇新型有机-无机组装材料用于快速骨修复的文章刚被接收,关于人体十字交叉韧带-骨界面组装机制的研究文章、3D生物打印ECM支架快速修复骨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文章正在审稿,关于人体发育生长板的极性骨组装机制、半月板韧带骨的原位力构功能解析、仿生软骨细胞/ECM微结构用于快速软骨损伤修复等研究文章正在投稿。

作为一名青年研究员,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长远,王小召希望,自己和团队能够借助良渚实验室的资源,联合医院、学校及企业,进一步打破我国学术界和医学界对于骨疾病的现有认知,并提供骨疾病从诊疗到再生修复的先进治疗方案和科技产品,加速骨疾病问题的“迎刃而解”,为饱受骨疾病困扰的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带来更多福音和希望。

在王小召看来,科学能够让我们解读大自然的“手笔”,做到认知世界,而追求和模仿自然规律,从而改造世界,则是科学的终极目标。这一点需要循序渐进,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微观的进步积累着质变的过程,无论是事物的发展,还是科学研究,都是靠着这些微观的积累而实现宏观的质变。

或许有一天,对于人体这种神秘精巧的“天工造物”,科学界能够不局限于微观的解析和修复,而能拓展到宏观的“透视”与更大范围的系统解构,为更多疾病创造新的解析视角和先进的治疗方案,为人类生命健康创造更多奇迹和可能。

王小召,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博士后,现为良渚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系统生理病理下的复杂结构分子组装、力构关系解析及损伤精准再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基金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已授权专利7项。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科普中国网友
阅。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