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常生活于稻田、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栖息地随觅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时期而改变。牛蛙是肉食性动物,在自然界中以捕食蝗虫、蝶蛾、蜻蜓、甲虫、蚯蚓、蚱蜢、蟋蟀等昆虫为主,有时也会捕食小鱼或小虾、螃蟹等水生小动物,牛蛙蝌蚪则靠摄食水中的原生动物、藻类及有机碎屑等天然饵料为食。
牛蛙具有繁殖快、易养殖、产量高、饲料来源广、适应性强、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养殖牛蛙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和江西等省区为主,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养殖居多。牛蛙有促进人体气血旺盛,精力充沛,滋阴壮阳,养心,安神,补气的功效,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牛蛙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经水解生成复合氨基酸,其中精氨酸、磷氨酸含量比较高,是良好的滋补品。
2021年,牛蛙收购价为16~30元/公斤,每亩产量超过5000公斤,利润可观。
一、选址建造蛙池
养殖场最好选择坐北向南、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方便养殖生产。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水池可以做成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再把大池分成3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池边用40目的尼龙网围好,网边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应有20~30厘米埋进土里并打桩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40厘米,水深度不能低于20厘米,否则蓄水量太少,排泄粪便过多,牛蛙变得易暴易怒并互相攻击,造成大量死亡。池子宜采用长方形,便于管理。用口径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3~4块120厘米×120厘米具有浮性的专用蓝色蛙垫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阴,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二、种蛙选择和繁殖
挑选体格健壮、反应敏捷、无伤病、无畸形、性成熟的作为种蛙。繁殖、孵化技术是牛蛙养殖的关键技术,一般4月初到9月初都可以交配产卵。产卵时间根据商品蛙上市时间来决定何时开始(根据气温高低,一般夏秋天4~5个月就可以养成商品蛙上市)。当水温在16℃以上时要做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建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而后注人清水,最后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亲蛙从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入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温在20℃以上。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3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亲蛙成熟较好、气温较高(最好是伴有打雷下雨的天气),在进入产卵池后2~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化时最适温度为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三、蛙苗投放
放苗前,干池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后再注入清水,静置24小时后即可放苗。刚断尾幼蛙可用20ppm(气体或溶液浓度单位,表示百万分之几)的高锰酸钾液浸洗5~10分钟。浸洗时要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移出。幼蛙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0~400只,同一批蛙最好分成4~5个等级,进行分级分池放养。成蛙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只。
四、饲养管理
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饵料优质多样化。饵料投饵量要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日投饵3~4次,前期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鸡蛋黄为主,中、后期以红虫为主。规模化养殖可以投喂0号专用蛙料(蝌蚪饲料粉),隔4~6小时喂1次,以吃完为宜。蝌蚪常常因饲料不够导致大吃小,降低蝌蚪成活率。2021年7月,本人曾经养过一池小蝌蚪,因为投喂次数少,1天只投喂1~2次,导致互相残杀,最后养到50克的个体时,才发现只有几百只长成活蛙,成活率不到10%。
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2~3天要及时将规格最大和最小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饵料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分为0~5号蛙料,以蛙一口吞下一颗蛙料为宜。
饵料投喂应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避免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也可以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可先投喂一部分,吃完再继续增加。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如突然遇到大风剧烈降温或者强台风,气温低,那蛙的食欲也会相应降低,就要相应减少蛙料的投喂量。
五、疾病防治
在牛蛙养殖过程中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
在养殖中发现,水质污染往往是牛蛙生病并互相攻击的主要原因,且常有个体相差不大的两只蛙互吞死亡。以下是常见的蛙病和治疗方法:
1.红腿病。病蛙后腿无力、发抖,大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充血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天死亡。定期换水消毒,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发现病蛙后可用3%~5%的盐水浸泡10~15分钟。
2.气泡病。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以缓解病情,每立方米水加食盐15克左右。
3.脑膜炎(“歪头”“白内障”)。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4.水霉病。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低温季节(水温低于20℃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捕捉和转运种蛙及蝌蚪)。一旦发病,可以按每立方米水用500毫升盛荃安进行全池消毒,对水霉病具有一定抑制和治疗作用。
5.肠炎。肠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大蒜、三黄散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按每立方米用500毫升金典进行全池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100克10%恩诺沙星20%、50克畅宁(5%硫酸新霉素)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饲料,连用3天。
6.烂皮病、烂嘴病。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按每立方米水用500毫升金典进行全池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100克10%恩诺沙星20%、50克畅宁(5%硫酸新霉素)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饲料,连用3天。内服可采用如下方案:100克盛弗康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饲料,全部养殖青蛙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
六、巡池查看,预防天敌
每天投喂蛙料的同时,也要进行巡池,检查纱网是否出现破洞,防止牛蛙外逃。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流水,尽可能保持水质清洁。溢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且保持水质清新。还应注意观察,若牛蛙摄食与活动情况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牛蛙的天敌有水蛇、白鹭、老鼠等,因此,养殖场要注意防鼠。蛙池顶上要拉上防逃网防止白鹭等鸟类飞进蛙池捕食。
七、注意事项
牛蛙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温度在10℃以下时就进入冬眠。牛蛙的致死低温为0~5℃。如果温度太高(39~40℃)也有“热死”的可能,它的最适温度为25~30℃。冬天来临之前,可以参照搭建大棚种菜的方式进行保温喂食,只要有光照,棚内的温度在25℃以上,就可以正常进行投喂。
湿度对牛蛙也有影响。牛蛙皮肤裸露,没有任何防止蒸发和保护组织,因此牛蛙对干燥的抵抗能力较差;特别是幼蛙,怕日晒和干燥,30分钟日晒即能使牛蛙死亡。牛蛙在干燥的环境20小时也会引起死亡。
养殖牛蛙要远离居民区。近年来,很多养殖场因为蛙打鸣产生噪音以及排泄物污染臭味大等遭到居民投诉,被环保部门处罚,所以一定要做好环保措施。
作者 | 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