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应急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强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逐步实现全民皆是“救援员”“人人懂安全、家家会急救”的伟大远景目标,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安全保障水平,有助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觉悟。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途径。随着人口、财富、工业的日益集中,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逐渐增多,各类重大灾害事件与突发公共事件是有发生,人类已全面进入风险社会。通过梳理当前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科学的建议和对策,努力实现全民皆是“救援员”的远景目标。
提升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可见,形成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互动机制,打造社会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是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党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部署越来越周密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推进应急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应急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
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的短板亟待补齐
公众安全意识薄弱。公众自身认知不足。公众可能对各类潜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无法正确评估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状况,缺乏预防和应对的意识。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公众不知道如何应对常见的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正确判断和采取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例如,在火灾发生时,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逃生或使用灭火器等。忽视预警信号和警示信息。公众对于预警信号和相关警示信息可能不敏感,忽视或误解了重要的警示信息,可能无法及时采取行动,导致错过最佳时机。
应急预案对公众指引力度不足。公众对应急预案了解不够。公众对应急预案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宣传,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应急预案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通用的应急预案难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部分应急预案不够全面和详细,没有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和变化的因素。同时,由于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原有预案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可能受到影响。公众对应急预案的漠视。公众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公众对预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存在被动依赖的心态,缺乏主动应对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公众对应急资源储备不足。生活物资储备不足。当突发事件发生,例如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导致交通中断时,公众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充足的药品和基本生活物资,导致生活困难。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消毒液等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导致灾害或危险发生时,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急物资,从而无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装备储备不足。例如手电筒、无线收音机、破拆工具、灭火器、灭火毯、缓降器、应急包等,这些装备是处置前期突发事件的基本武器。
实践训练和演练不足。全民参与意识和习惯未养成。公众对于实践训练和应急演练的参与意识和习惯还不够,缺乏主动学习和参与的习惯,使得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行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持续性建设严重不足。实践训练和演练需要持续深入地进行,但缺乏长期的持续性机制和计划,使得公众无法不断积累经验、强化技能和提高反应能力。缺乏综合演练。应急演练过程中,缺乏综合考虑多种情境的综合演练。过于单一的演练导致公众无法灵活应对复杂事件,限制了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全面提升。模拟训练不足。突发事件事件往往无法进行真实模拟,而模拟训练是提高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缺乏逼真、全面、复杂的模拟训练,导致公众在真实场景中可能无法有效应对。
针对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短板的对策建议
强化应急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文化建设组织体系。依托各级应急委或安委办建立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分工合理。依托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五级应急科普工作者队伍体系。加强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渠道,开展线上应急知识的教育活动。通过海报、手册、宣传栏、知识问答、专题讲座等线下形式进行培训教育。建立学校应急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导入安全教育内容,每年做好年度教育计划,长期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如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队、医疗机构等在应急科普培训的中坚力量,把应急科普培训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来,培养一大批师资队伍,对公众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培训、训练、演练活动。
优化应急预案效能。加强普及和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内容,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处置技能。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根据不同人群、地区和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定期举行应急演练活动。进行实战演练,让公众熟悉预案内容和行动步骤,同时公众也要增强主动性,培养自我保护和主动应对的意识。通过持续地努力和改进,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全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全民物资储备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准确评估应急资源的需求量和类型,引导全民采购适宜的应急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向全民宣传应急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民自觉储备。推广共享经济。发挥共享经济平台的作用,鼓励公众共享应急资源,鼓励商业代储、协议储备。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设立应急资源共享库等。建立村(社区)储备库。政府可以组织社区(村)居民共同储备应急物资,建立村(社区)应急储备库,并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更新储备库。由于应急资源的有效期限有限,储备的物资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抽检。对储备物资进行及时更新,确保其时效性和可用性。
加大全民参与实战演练力度。组织定期演练。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包括火灾逃生、地震、洪水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年度计划,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全面开展,进行实战化的训练和演练。推广应急实训课程。选派专业教师或应急救援人员开展实训课程,增加实操性和实战性,持续不断的向全民传授应急知识和技能,包括火灾逃生、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等。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通过设立奖项、表彰先进等激励措施,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应急实训和演习,树立典型榜样。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在每次应急实训和演习后,对参与公众进行评估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
建设老带新传帮带工作机制。培养一批师资队伍。在红十字会、消防救援队、医疗机构等专业机构中培养一批有奉献精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对全民展开培训。师资队伍针对公众生产生活中常见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院前急救等多个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训练、演练等工作。再次选拔一批师资队伍。通过对全民展开培训,从公众中选拔一批有技术、有热情的群众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展开下一轮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外部力量。如公羊会、蓝天救援对等公益组织的力量,积极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和对公众的培训数量,努力实现成都市全民皆“救援员”的伟大远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