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诗经》中,古人就描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蟋蟀以其独特的鸣叫声而闻名。雄性蟋蟀通过摩擦前翅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它们的听觉器官——听器,就位于前足上,类似于人类的鼓膜。蟋蟀的鸣叫大多发生在秋季,在古代,当女性听到蟋蟀的叫声,便意识到天气即将变冷,便会加紧织布,准备冬季的衣物。因此,蟋蟀获得了“促织”的雅称。
在现代,人们发现蟋蟀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食物资源。将家蟋蟀部分脱脂粉作为新型食品投放市场,这一举措标志着蟋蟀从传统的“促织”角色,转变为现代的“促吃”角色,体现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新价值。
图源:实施条例 - 2023/5 - EN - EUR-Lex (europa.eu)
然而,现如今大众对食用昆虫的接受度并不高。
提到昆虫,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厌恶和排斥,更不用提将昆虫摆上餐桌作为食物来源了。那么为什么人们仍然要将以蟋蟀为代表的昆虫称作“大自然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呢?
首先是其营养丰富的特点。与植物蛋白和肉类蛋白相比,昆虫蛋白在营养价值、总蛋白质水平和必需氨基酸谱方面具有高水平的优质蛋白质,除此之外,昆虫中含有脂肪和许多矿物质,如铁、锌、钾、钠、钙、磷、镁、锰和铜,它们还含有多种亲脂性维生素以及核黄素、泛酸、生物素等营养物质,既能满足人类的能量需求又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图源:昆虫蛋白的营养、功能和生物学特性:获取、消费过程和未来挑战 - ScienceDirect
其次,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昆虫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生物量占动物界的 95%,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对蛋白质的需求正在上升,传统畜牧业不仅较难满足逐渐增长的蛋白质需求,并且存在耗能高污染大等问题。而昆虫的饲养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畜牧业的不足。作为变温动物,昆虫不需要能量来维持高体温,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将饲料转化为可消耗的膳食蛋白质。当昆虫被大规模生产时,它们还可以帮助生物转化大量的食物垃圾。此外,与作物或动物蛋白生产系统相比,昆虫蛋白生产系统由于碳足迹较低,土地和水需求较低,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可持续发展。
当然,昆虫这块“最后的蛋糕”并非完美,生产“蛋糕”的过程也需要考虑微生物污染、重金属积累和急性毒性等安全问题和致敏性问题。同时为了提高公众的接受度,昆虫并非直接被端上餐桌,更多的加工成昆虫粉运用于各种食物之中,为食用昆虫开启了现代化的新赛道。
从“促织”到“促吃”,蟋蟀的这种身份转变不仅是对传统认知的挑战,也是对现代食品来源的一种探索。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的增加,寻找可持续的蛋白质来源变得尤为重要。蟋蟀作为一种替代蛋白质,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有望在未来的食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1]Bhavya Sharma, Dhiraj Kumar Yadav, Santanu Malakar, Shambhavi Singh, Minaxi Sharma, Shweta Suri, Kandi Sridhar,Insect proteins –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bio-functional, and food applications: A perspective,Food Bioscience,Volume 61,2024,104560,ISSN 2212-4292.
[2] Ruann Janser Soares de Castro, André Ohara, Jessika Gonçalves dos Santos Aguilar, Maria Aliciane Fontenele Domingues,Nutritional, function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nsect proteins: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consump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Volume 76,2018,Pages 82-89,ISSN 09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