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海啸日|掀起滔天巨浪的海啸,为何在我国并不多见?

我是科学人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收藏

2015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全票通过了一项决议,将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日”,以提高各国对海啸的防范意识。2024年是世界第九个海啸日,掌握一些海啸知识,关键时刻可能救命!

海啸如何产生?

海啸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起初,能够造成较大破坏性的海水特殊波动现象,被统称为海啸,并按其成因分为地震海啸和气象海啸。地震海啸不仅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底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陨星或彗星的撞击等都有可能引发海啸,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更多且后果往往更严重,故以地震海啸为总名。

气象海啸则指由气流、气压等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的潮位异常。不过,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气象海啸与地震海啸的形成动力有巨大差异,人们更多倾向于用“风暴潮”来替代气象海啸,如此,海啸也就成为地震海啸的通用名或简称。

海啸有多可怕?

海啸波有别于普通波浪,速度堪比波音747飞机,每小时能跑700~800千米,而且跑上好几个小时都不会“累”,长时间奔袭都不会明显衰减。

在深海里,海啸看起来非常低调,因为海底足够深,且地形没有明显变化时,波高也就0.1~5米左右,平平无奇。但它一旦靠近岸边浅水区,深度无法满足它施展的空间,就像是突然换上了“战斗装”,变得异常凶猛!波长变短,波高暴涨,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有时高度可达30米以上,好像一道遮天蔽日的“水墙”,直冲陆地而来。

巨浪滔天的海啸正在摧毁建筑物

与风暴潮的渐次上升不同,地震海啸有多个峰值,连续排列几个大波,尤以第二和第三个波峰为最,波高极高,流速很大,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致,能骤然形成“水墙”,猛烈冲击海岸,甚至越过防波堤,摧毁建筑物,淹没土地。

海啸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历史上,有许多次海啸都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例如,1960年5月智利沿海发生的里氏8.9级地震引起的下降型海啸,横扫太平洋,在夏威夷的希洛湾将海岸各种建筑物荡涤一空,把护岸的约10吨重的玄武岩岩块抛至100米以外的地方,横跨怀卢库河的钢质铁路桥也被海啸推离桥墩200米。之后,海啸又传至日本东海岸,浪高仍有6.5米,使15万人无家可归。2004年12月26日,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的里氏9级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更是袭击了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30余万人丧生。

海啸灾害后,难民无家可归

海啸来临有何预兆?

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预兆,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除此,海啸发生前还会有一些特定的外在迹象。

快速退潮

当海底某区域突然下沉时,自然会引起海水向下沉的地方流动,此时在海岸就会出现快速的退潮,这种异常的退潮还可能会导致鱼类搁浅、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的现象。海啸的暗流容易将深海鱼卷上浅海。这些深海鱼来到浅海或海滩,一般都会出现血管破裂、胃翻出、眼睛突出眼眶外等明显特征,并且很快死亡。

白色海面

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如果看到海面突然变成白色,而且远方还出现了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那往往也意味着海啸即将来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海底的断层出现破裂,地面垂直上升数米,将巨浪海水排出海床,形成“水墙”。

动物异常

海啸结束后,很难发现陆地动物的尸体,这是因为陆地上的动物能感知到危险,已经提前逃生了。2004年12月26日,斯里兰卡海啸爆发前,国家公园中的野生动物都表现得狂躁不安,并主动向周围的高处快速迁徙。最终,这次海啸把国家公园周围变成了一片泽国,但是动物们却安然无恙。

预警能否跑赢海啸?

海啸预警的关键在于对其传播规律的掌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20至30倍。这就意味着在远处,地震波会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的时间差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正是利用这一时间差,才有可能在海啸到来之前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现代的海啸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它由多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地震监测系统,这是预警系统的“眼睛”。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地震监测仪器,可以实时监测到海底的地震活动,并迅速确定地震的位置、震级等关键信息。一旦监测到可能引发海啸的地震,这些信息会立即传输到预警中心。

预警中心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它负责接收、分析和处理来自监测系统的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模型和算法,判断是否会发生海啸,以及海啸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如果判断结果显示可能会发生海啸,预警中心会立即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息。

信息发布系统则是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的“桥梁”。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确保公众能够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海啸应急小贴士

发现海啸征兆后,岸边人员应及时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靠近海边及江河的入海口。尽可能跑向内陆,离海岸线越远越好。

如果此时时间有限或已身处险境,应选择高大、坚固的建筑物并尽可能往高处爬,最好能够爬到屋顶;选择海边有钢筋加固的高层建筑,不要选择低矮的房子或者建筑材料对海啸没有抵抗力的建筑物。

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此时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员都要从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撤离。除非从相关机构得到了确定的消息,否则不要擅自返回。海啸可以持续撞击海岸达数小时,因此危险不会很快过去。

海啸对我国影响几何?

世界上经常发生海啸的区域主要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的部分地区。比如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区域、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西海岸等区域。其中,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最多且受害最深的国家。我国海岸线虽然很长,但海啸不容易对我国大陆海岸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2024年1—10月,我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海啸信息及预警全都指向台湾海域,其中唯一的一次警报(红色警报,也是我国有预报以来首次)出现在2024年4月3日上午8时25分,但随后10时51分解除了警报,没有发生灾难。

中国近海区域大都处于大陆架上

为何我国受海啸的影响并不大?这由我国地理环境和位置决定。中国近海区域大都处于大陆架上,地势坡度很小,水深较浅;在地质构造上,除了台湾岛海域,也很少有大断裂层或断裂带。即使这些地方发生地震,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升降运动,自然不会引发海啸。而对于在远海出现的海啸,我国大陆人民则自有“守护神”。在我国大陆外,有一个由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组成的岛弧(也有人叫它“第一岛链”),客观上就是一道有效的海上“防波堤”,抵御着外海的海啸攻击。当海啸波到达中国沿海时,能量已经大幅衰减,不再构成威胁。

虽然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国不会面临海啸的危险。我国高度重视海啸预警工作,于1983年加入了太平洋国际海啸警报系统。同时,我国还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威胁。

评论
唐帮繁
少傅级
共同应对灾害。
2024-11-06
科普达人精英
太傅级
我国地理环境和位置决定了海啸不会受到影响,但是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研究提高海啸预报和预警信息。
2024-11-06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