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水果中的超级食物“牛油果”

食物营养与健康
原创
食物营养、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作用(WUR)
收藏

在水果的世界里,牛油果就像是一位低调的优雅贵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水果贵族”的品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以及适合人群和食用注意事项,让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

1. 牛油果的产区和品种

牛油果的故乡可以追溯到中美洲,尤其是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州。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牛油果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各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内常见的品种有哈斯(Hass)、佛罗里达(Florida)、瑞德(Reed)、富尔特(Fuerte)和平克顿(Pinkerton)。

2. 牛油果的营养组分和能量密度

牛油果简直是营养界的全能选手,是一种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密集的超级食物。半个牛油果(68克)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膳食纤维(4.6克)、总糖(0.2克)、钾(345毫克)、钠(5.5毫克)、镁(19.5毫克)、维生素A(43微克)、维生素C(6.0毫克)、维生素E(1.3毫克)、维生素K1(14微克)、叶酸(60毫克)、维生素B6(0.2毫克)、烟酸(1.3毫克)、泛酸(1.0毫克)、核黄素(0.1毫克)、胆碱(10毫克)、叶黄素/玉米黄质(185微克)、植物甾醇(57毫克)和单不饱和脂肪酸(6.7克)。

牛油果的油脂含量高达15%-30%,碳水化合物的80%是膳食纤维,蛋白含量约2%,基于三大营养素组成特点,牛油果的能量密度可达1.7千卡/克,半个牛油果能提供约114千卡热量。

3. 牛油果的营养价值

牛油果虽然油脂含量高,但这些油脂却是对身体有益的,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帮助我们的身体抵御饥饿感。更重要的是,牛油果的油脂包含71%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3%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16%的饱和脂肪酸(SFA),不含胆固醇。

进食牛油果能降低坏胆固醇(LDL-C)的含量,提高好胆固醇(HDL-C)的含量,同时不增加血液甘油三酯(TG)的含量,有助于维护健康的血脂水平和减少炎症,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能提高从牛油果中获取的脂溶性维生素和植物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

除了健康的油脂,牛油果还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A、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维生素,简直是维生素的“百宝箱”。此外,牛油果还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钠含量极低,能够帮助调节血压,保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而且,牛油果的糖分含量非常低,升糖指数被认为是0。同时,牛油果富含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占70%,可溶性膳食纤维占30%),能够帮助消化,促进肠道健康。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体重。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牛油果含有极其丰富的植物化合物,包括类胡萝卜素、多酚化合物和植物甾醇,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抗炎和抗癌活性。

4. 哪些人适合吃牛油果

牛油果的营养价值高,适合大多数人群食用,DASH饮食、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素食和纯素饮食等多种膳食模式,都推荐适量摄入牛油果,以下人群尤其受益。

1) 糖尿病患者,牛油果的低糖特性和高膳食纤维含量,能够帮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适合那些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

2) 血脂亚健康人群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牛油果的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血脂水平,还能降低血管炎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3) 孕妇和哺乳期的妈妈们也可以适量食用牛油果,它富含的营养成分对胎儿和婴儿的发育都有很好的帮助。

4) 肥胖人群可以将牛油果的健康油脂作为饱和脂肪和动物脂肪的替代品,不仅有助于体重控制,还能补充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活性的植物化合物,不乏是一种健康的减肥方式。

5) 牛油果中的脂溶性维生素有助于改善皮肤粗糙和缺乏光泽弹性的问题,因此,牛油果也适于想改善皮肤状况的人群。

5. 食用牛油果的注意事项

1) 适量食用:虽然牛油果富含健康油脂,但其热量也相对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影响体重管理。一般建议每天食用半个到一个牛油果。肝脏疾病、胆囊疾病和急性胰腺炎患者不建议食用牛油果。

2) 搭配食物:牛油果适合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鱼类像三文鱼和吞拿鱼,蔬果如番茄,辣椒,香菜,洋葱,西芹,西柚,椰果,芒果和苹果,其他食物如全谷物、煮鸡蛋和奶酪,与牛油果一起食用既美味又健康。

3) 与药物相互作用:牛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可能会影响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如果你正在服用此类药物,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参考文献

[1] Mark L. Dreher & Adrienne J. Davenport (2013) Hass AvocadoComposition and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Nutrition, 53:7, 738-750, DOI:10.1080/10408398.2011.5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