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定植在人体胃黏膜组织上的螺旋形细菌。经科学研究证实,该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且与胃癌和胃黏膜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关联。在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并且容易反复发作。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家庭成员内传播、一起用餐不使用公筷,与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接触感染者的唾液、胃液、呕吐物或粪便排泄物等都会传播。此外,食用生水、生肉也有可能被传染。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常见症状:1.顽固性口臭,由于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产生的分泌物所带来的臭味会通过口腔散发出来;2.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有时有反酸、恶心、烧心等且容易反复发作;3.可能引起胃黏膜损害,患者多出现嗳气、饱胀感等;4.消化不良,导致人体的营养摄取发生障碍,继而会出现消瘦,甚至贫血等。
(三)如何诊断是否被感染幽门螺旋杆菌?1、C13或C14呼气试验:是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具体方法是:患者需服用含有标记的尿素,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这种尿素,产生标记的二氧化碳,通过呼气可被检测出来。这种方法简便、快速,而且准确性高。2、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种方法能够显示是否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但无法准确反映当前是否有活动性感染。3、粪便抗原检测:这种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特定抗原来判断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它相对简单,且对当前活动性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胃镜下活组织检查: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测方法,通过胃镜检查获取胃部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可以用于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培养。检测是否感染HP。5、分子生物学检测:在临床实践中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学科研究。
(四)幽门螺旋杆菌的重点筛查对象是哪些人群呢?主要有下面几类:
1.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无论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史,都应考虑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2.慢性胃炎患者:特别是那些处于活动期伴胃黏膜萎缩和糜烂的患者,以及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
3.有胃癌或淋巴瘤等既往病史的人: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患者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4.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如长期口服奥美拉唑或阿司匹林的患者,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胃黏膜,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
5.合并其他血液等慢性病史的人: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
6.卫生习惯不良的人:饭前便后不洗手,刷牙不积极,没有定期消毒餐具等,也都有可能会传播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7.出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症状的人。(四)一旦感染幽门螺旋杆应如何治疗?
目前推荐的根除疗法一般为14天的四联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菌药。1.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为抗生素杀菌创造适宜环境。2.两种抗生素:可以杀灭HP。依据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和是否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抗生素。3.常用铋剂:有辅助杀菌的作用。
(五)服药期间注意事项1、四联药物服药2周后停药1月复查C13呼气试验明确是否根除幽门螺旋杆菌;2、服药期间每3天换一次牙刷;3、服药期间严格戒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4、定期清洗和消毒餐具和厨具;5、如服药期间出现口苦、金属味等轻微症状,可继续服药;6、如服药期间出现皮疹等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
(五)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1、提倡分餐制,餐具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如果家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应使用专门的餐具、并碗筷消毒。孩子禁止口对口喂食。2、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3、注意饮食少吃烟酒、生冷硬辣、重油重盐等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营养均衡,细嚼慢咽的原则。4、定期体检,同步治疗定期体检,如家庭成员感染,家属也要检测、同步治疗,避免反复交叉感染。5、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幽门螺旋杆菌虽然是个“隐形杀手”,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阻断它的传播途径,便可将它拒之门外。如若,一旦发现感染,也不必过于担心,请及时就医,严格遵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HP也将可以无从遁形,从而守护住自己的“胃”健康。